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大人物杨修之死

时间:2017-09-05 09:31:02 来源:腾讯大家

在三国这么多风流人物中,最应该感谢《军师联盟》的应该就是杨修了,多少算是平了一次反。

公众知道的杨修基本来自《三国演义》,可他在书中的形象实在有点不堪。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是聪明外露的好事者,为人高调,夸夸其谈,总是忍不住炫耀自己才华,屡屡道破曹操的小心事,最终因为解密“鸡肋”而引发了嫉贤妒能的曹操之杀机。

总之,在大多数人眼中,杨修的死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小人物除了有点猜灯谜一般的语文急才之外,在三国政治舞台中没有任何存在感。说白了,这么不低调的大嘴巴,搞政治还不是作死啊。

因此,当公众看到《军师联盟》时,对司马懿固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司马懿不仅是那个惧怕与诸葛亮交战的阴险老头;而对杨修的看法,则更是一次彻底的洗脑,原来杨修是一个大人物,一个用智谋诡计差点改变曹操继承人的大人物。

与《三国演义》相比,《军师联盟》中的杨修更接近历史中的那个杨修。真实的杨修,或许没有电视剧中那么潇洒倜傥玩弄朝局于股掌之间,但一定是一个与三国大历史攸关的大人物。

《军师联盟》中的杨修

《三国演义》至少说对了一点,杨修的确是一个有急才的聪明绝顶之人,《世说新语》的《捷悟》篇前四条就是杨修的个人专场。杨修还是一个神童,孔融来杨家拜访杨修的父亲时,杨修给孔融准备了一个果盘,孔融指着其中的杨梅开玩笑说:“此君之家果耶?”杨修立刻就顶了回去:“未闻孔雀是夫子之家禽。”这一年,杨修刚9岁。

杨修这一生的风云际会与命定悲情,大可不必像编年史一样罗列叙述,其实都在杨修之死中了。

谈及杨修之死,一个最需要被澄清的就是,杨修既不是死于解密鸡肋的言多必失,更和曹操的忌才无关。《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的时间、地点以及死因,全部都是错的。

从曹操一生的言行来看,大体上算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有收纳降臣降将的格局,更有烧毁大臣与袁绍来往书信的器宇。

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唯才是举之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一个手下的文学侍臣而痛下杀手,而原因仅仅是这个人屡屡说破自己的心事? 曹操曾公开宣称,只要有才,哪怕你曾受人贿赂,或者与嫂子私通,他都毫不在意举手欢迎。偏偏对杨修,他就突然变得忌才敏感小心眼了?这样浅薄的杀人应当算是对曹操很严重的侮辱吧。

更不要说,《三国志》对杨修的定性是“谦恭才博”,一个“谦恭”之人,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去犯些聪明外露炫耀才华的错误,而惹来杀身之祸。

政治中人的杀人缘由,也应当是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

《军师联盟》说得没错,杨修虽是曹操丞相府的主簿,但也是曹植阵营的人。甚至死因也没说错,杨修的确是因为陷入了曹操的立储之争而被杀。在历史上,除了丁仪兄弟之外,杨修是曹植在储君之争中最重要的三大谋臣之一。而司马懿,尽管此时也是曹丕身边的人,但在立储之争中的存在感却远远不如杨修。

曹丕被立储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而杨修被杀则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可能是因为强化杨修之死对于立储之争的“决定性意义”,《军师联盟》刻意地将杨修被杀放在了曹丕立储之前。

杨修死前,曾留下“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的话,认为自己之前就应该被杀,这几年算是多活了。杨修心里很明白,在217年曹操立曹丕为魏国太子之后,他作为落败一方曹植的重要谋士,就注定难逃一死了。

而曹操杀杨修的时机则很值得玩味。曹操去世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死前百余日,他杀掉了杨修。虽然曹操无法准确预测自己的死期,但此举仍然带有死前为曹丕翦除异己,保证储君顺利接位的意思。

而杨修被杀这一年,曹魏政权正受困于内忧外患。在外,曹操接连遭遇了两场严重的军事挫败:先是刘备迫使曹操撤退夺下汉中,后有关羽水淹曹军俘获于禁。在内,魏国的都城邺城竟发生了一次震动天下的叛乱事件,大臣魏讽暗中联络了一批文武官员,准备一举攻占邺城,所幸因起事前被告发而事败。

因此,曹操在这个时间点杀掉杨修,也有在紧急状态下清理下一个内乱祸源的用意。

曹操杀杨修,自然有忌惮杨修的权谋与才华这一层意思,《三国志》中也说“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在曹操心中,或许是认为他生前还可以压制杨修,而他死后万一曹丕曹植兄弟纷争,曹丕未必有这个能力对付得了杨修,因此必须提前动手。

以上这些层意思,《军师联盟》虽然不无移花接木,但基本拍出来了。

但是,曹操如此忌惮杨修,急欲杀之而后快,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么?一个颇有玩味之处是,曹操并未杀掉丁仪兄弟,这两人的权谋机变未必就比杨修少了。

这个隐藏的原因,《军师联盟》并没有涉及,史书中也多有隐微之处。

京剧《曹操与杨修》

曹操在杨修死后,曾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解释原因,“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这句话的重点除了曹操认为杨修不与自己同心同德之外,还有两个字——“豪父”。

身为太尉的杨彪固然称得上“豪父”,但这位汉魏易代之际的汉室忠臣在朝中早因与曹操不睦被边缘化,曹操对父亲杨彪尚且说不上忌惮,就更别提儿子了。

但问题是,“豪父”只是个幌子,杨彪父子背后是一个势力庞大声名远扬的显赫家族——弘农杨氏。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在杀杨修之后,还专门写封信给杨彪,多少想修补点与弘农杨氏的裂痕。

恰巧,我不久前在《一个华丽家族的魔幻千年》一文中还专门写了这个传奇家族。正是在汉末,“杨震、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曾孙杨彪,联手贡献了中国官场文化的巅峰之作:四世三公。没错,就是袁绍袁术兄弟吹了一辈子的‘四世三公’”。

在东汉中晚期及曹操时代,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一起,是在政治上最为成功的两个世家大族。更巧的是,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还联姻了,而杨修,作为袁术的亲外甥,作为两大世家的连接点,则可以看作彼时天字第一号的世家子弟。

在曹操的政治视野里,身兼“袁氏之甥”及“杨氏之子”特殊身份的杨修,依靠其背后的庞大家族势力,在曹操身后完全可以参与到兄弟之争中来,并对曹丕的统治乃至顺利接位造成有效的狙击。

对曹魏更可怕的甚至还不是这个。但凡稍微有些政治想象力的话,就会知道杨彪杨修父子不仅代表的是两大世家,更有“忠汉”士大夫集团的影子。方北辰先生在《精彩三国》一书中曾推论说,在曹操眼中,杨修的任何表现,已不是偶发性的个人行为,而是清流士大夫集团对立情绪的反映,是一种带有政治意图的集团性行为,“其政治意图至少有二:一是给眼下自己的施政制造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变相为汉室张目;二是想在自己的子嗣之间制造对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统治核心,为振兴汉室做远期的准备”。

因此,无论杨修自己是不是,曹操都会将杨修当作“汉室遗老遗少”,像对孔融和荀彧一样,起了杀心。

 

这并非什么脑洞,这一切可能已在各种层面上发生了。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就认为,曹丕曹植相争,而曹植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曹植的态度似乎也很明显,在曹丕“篡汉”之后,曾“发服悲哭”。

放肆一点的话,难道不可以这样层层“推论”:曹操因为曹植“忠于”汉室而绝了他的储君可能性,而曹植的“忠汉”思想从哪里来呢?有没有可能是受到杨修的影响?杨修其实是一个深入曹家内部,搞洗脑的潜伏者?

细思恐极啊。

最后提供一个彩蛋。虽然《军师联盟》中营造了一种杨修与司马懿各为其主势不两立的历史情境,但一个温暖的故事是,杨修死后弘农杨氏一度不振,若干年后,杨修的孙子杨准成为了司马家的“太子文学”,和爷爷杨修当年干的事差不多。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更是无比的喜爱弘农杨氏,先后两任皇后都出自杨家。

如果将杨修和司马懿都看作颠覆曹魏的“潜伏者”的话,他们的后代的确应该珍视此种老一辈的战斗友谊。

要闻推荐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