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何谓书同文字

时间:2020-01-03 17:09:35 来源:国学网

梁少熊

内容摘要:后世对“书同文字”的解释是,始皇并吞六国后,命李斯作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又因小篆书写困难,简化而成隶书。事实上,早在李斯作小篆之前,秦国民间已流行隶书。李斯作小篆统一了六国杂乱不同的大篆字体。小篆主要用于上层社会。始皇碑文皆用小篆。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令应是指小篆(秦篆)、隶书(秦隶)二者并行于天下。小篆用于上层社会的经书典籍;隶书用于民间的公文书信。始皇焚书后,小篆的实用价值渐失,隶书遂畅行天下。

秦始皇初并天下,群臣请分封诸子。廷尉李斯认为周室灭亡,天下纷争,皆源于周室的分封制度;因而独排众议,力主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同意李斯的主张,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1],决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须要全国法度统一,于是始皇又下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的法令。

春秋战国时代,王令不行,礼崩乐坏,诸侯各自为政,籀文大篆也在各国遂渐演变成为不同的字体。《说文解字·序》中,有三段文字,说及大篆、小篆、和隶书的关系: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车中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称“引文”)。

“引文”第一段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按,始皇初兼天下时,李斯的官职是廷尉,不是丞相)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是指李斯建议把田亩、车轨、律令、衣冠、言语、文字等,全都以秦制为标准,公行天下。也就是《史记》所说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韦同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和《说文解字》,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书同文字”是何所指。

后世传统的说法是,“书同文字”就是指秦始皇下令以小篆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这显然是根据上面“引文”第二段而下的结论。引文第二段说,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由于第二段紧接第一段“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二句之后,后人把上下文连接而读,很容易便联想认定,“书同文字”指的就是始皇下令全国同用小篆字体。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第二段只是解释小篆的来源,不与第一段连接。

第三段则是解释隶书的来源。本段所说的“古文”是指书写缓慢困难的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许慎说,始皇焚书,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忙,才初次产生了书写快速便利的隶书。问题是,秦国发吏卒,兴戍役,秦律严厉繁琐,官狱职务繁忙,是早已有之的事,并非是始皇焚书后才开始的。而篆书书写缓慢困难,更是篆书与生俱来的,也非始于始皇时代。

《说文解字·序》这三段文字,很容易使人误会,以为始皇拼吞六国(26年)后,命李斯等人创造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始皇焚书(34年),大发吏卒,官狱公文增加,于是又创造了隶书,以取代小篆。

文字的演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战国时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又缺乏快速传递的通讯设备,甚至连印刷术都尚未发明,在短短八年(始皇26年至34年)之内,连续两次更改全国通行的文字,是不可能的事。

由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得知,早在秦昭王元年(前306年),书写快速便利的隶书,便巳在秦国通行使用。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秦隶,可见于1979年发现的《青川木牍》。其年代为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可见隶书在始皇之前,早已存在,而且可以看出是由大篆演变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而“书同文字”,更是中国文字演变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可以概略的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

西周年代,人民生活简朴,教育不普及。读书识字,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事。当时使用的文字是籀文大篆。大篆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官府文书,以及青铜铭文记事等用途。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大篆在各国遂渐演变成不同的字体。同时社会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官学流入民间,教育较前普及,社会上文书往来增加,书写缓慢的大篆已不符合大众要求。最迟到了战国晚期,大篆在秦国低级官吏和平民百姓之间,已逐渐演变成为书写便利快速的隶书。

秦始皇时代,大篆和隶书是秦国两种主要文字。大篆流通于上层社会,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及金石铭文;隶书流通于下层社会,主要用于官府政令及民间书信。懂得大篆的上层人士,大概都兼通隶书;但懂得隶书的下层人士,不一定懂大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此后,小篆取代了大篆,成为标淮篆体字。但隶书仍在下层社会中继续流通。

那么,始皇初并天下,下令“书同文字”是何所指呢?我们要注意的是,始皇下的是“书同文字”令,而不是“书同小篆”或“书同隶书”令;所以,笔者认为,“书同文字”,就正如这四个字所说的,要天下人共同使用秦国当时的文字,包括小篆和隶书两种文字。这两种文字用于不同的场合,士人的经典书籍和大典的金石铭文用小篆;官吏的政令文书和百姓的书信文件用隶书。

自“书同文字”令实行后,全国上下,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文字,一直相安无事。始皇3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宴群臣,那年他的功业达到了顶峰,博士周青在宴会上献辞,对始皇歌功颂德一番,始皇大悦。不料博士淳于越大唱反调,不但指责周青面谀始皇,还更进一步旧事重提,要求始皇师古殷周之制,分封子弟。当时己身为丞相的李斯,闻言大怒,认为淳于越等愚儒,“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且对始皇所下的政令,“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1],非常可恶。

秦以法家治国,如不禁止这些“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的言论,“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如何了得!于是李斯提出了一个斩草除根的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1]。秦始皇接纳了他的建议。

篆书主要用于诗书百家经典,而篆书也是凭藉着诗书百家经典,得以流传应用。当时,早年抄写的经典用籀文大篆;新近抄写的经典用李斯小篆。始皇下焚书令后,使篆书的版图几乎全失,此后篆书仅见用于金石铭文及书法艺术,而隶书从此成为唯一通行天下的实用文字。正如许慎所悦的,古文由此而绝矣!

书同文字令,还有很多待解之谜。如始皇为什么不下令“书同小篆”或“书同隶书”,规定天下只用一种文字呢?又如李斯为什么不用已在秦国通行的大篆,而要重新整理出一套新体小篆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始皇初并天下时,篆书是不可废弃的。篆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崇高的地位。那时的经典书籍、金石铭文、以及至少部份宫庭档案,全用篆书。早期的秦始皇,颇为尊重诸子百家。统一之初,秦代设有七十博士的官职,这些饱学之士,用的全是篆书,懂得篆书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统一后,始皇下令全国统一使用小篆,解决了篆书混乱的问题。

致于隶书,始皇雄才大略,他不会轻言废弃隶书,应是在意料之中。始皇鉴于前朝诸侯纷争的弊病,改用中央集权制度。而要有效的行使中央集权制,就必须要有一种书写便利快速,全国官民皆懂的文字。隶书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所以秦始皇无论如何,都会支持继续使用这种官民皆懂的隶书。在始皇之前,篆隶并用多年,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始皇自然不会贸贸然,下令废弃任何一种文字。

那么,如果要统一天下篆书,为什么不直接下令,要天下共同使用已在秦国通行的大篆?为什么李斯还要重新整理出一套小篆字体?关于李斯创小篆的原因,日后或可以从新近发现的《仓颉篇》竹简[2]中,找到一些端倪。目前笔者认为,李斯创小篆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大篆字体有加以整理的必要。大篆颇多繁复杂乱之处;如字体的偏旁位置和写法,甚为混乱,须要订下一个标准。

二、统一各国不同篆书字体。为求一套通行天下的篆书,得要参考当时各国不同的大篆字体,截长补短,使各国人士都能接受。秦国地处西陲,本是文化落后地区;山东各国,尤其是齐鲁等文化古国,其字体应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为始皇立石刻碑之用。这可能是李斯创小篆最重要的原国。始皇初并天下,李斯等人为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去整理大篆,创造小篆呢?笔者认为,这和始皇要勒石刻碑有莫大关系。始皇初并天下,人心未定,于是他决定巡游天下,立石树威,以镇八方。但当时缺乏一种能通行天下,又可以彰显始皇威德的字体。于是李斯、赵高等人,迎合始皇好大喜功的心理,参考各国古今字体,创造小篆。小篆字体,典雅庄重,一笔一划,法度森严,用以勒石刻碑,能尽显法家那种法术势的霸气。李斯才华不凡,出手成章,又能写出一手好篆书字体,小篆更是他亲手所创,所以始皇碑文皆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也就毫不为奇了。

创造小篆取代大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但对李斯而言,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李斯早年随荀卿学帝王之术时,对各国大篆字体的优劣,应早已有独到之见,甚至可能早已有整理大篆字体的构想。从始皇初并天下(26年),到始皇初立石碑(28年),约有两年的时间,李斯虽公务繁忙,他还是可以从容的,整理出足够的小篆字体,以供始皇刻第一块及第二块石碑之用。更何况,这些碑文都是李斯撰写的,碑文用字,全在他掌握之中。

据《史记》记载,从始皇28年到始皇37年,秦始皇一共立了六块碑文。他每立一碑,就等于公布了一批标准小篆。以这六篇碑文字体为规范,便可以整理出其他小篆字体。

推行“书同文字”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困难呢?在上层社会中,推行小篆字体,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很多大小篆字体差异并不太大[3],而很多各国的上层人士,本来就己通晓多种大篆字体,要他门再多学一种小篆,并不费力。再说,小篆是秦始皇用来勒石刻碑的正式标准文字,他下令推行小篆,六国的降臣败将,谁敢反对!

但推行隶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统一后,六国地区的中下层官员,大部份都是当地人氏,要向这些人以及当地百姓推行隶书,须要费一番教导工夫。可以说,“书同文字”主要的工作,就是推行隶书。

隶书当时不能登大雅之堂,又为秦所独有,所以没有大加整理的必要。但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亦可能会受到六国字体及小篆的影响。隶书笔划平直自然,经民间无数才华之手,遂渐演变,终于成为一种敦厚祥和,艺术天成的字体,很为百姓所喜爱。

如前所述,始皇接纳了李斯的建议,焚毁百家经典后,小篆因而退出了实用文字之列。此后即使百家经典重出,也不再使用小篆。隶书遂成为通行天下的唯一实用文字。小篆,成也李斯,败也李斯;这,恐怕不是当年李斯创小篆时,所能预料得到的。

始皇碑文,词语深奥,用的又是当时只有少数人懂的小篆,想来始皇立碑之初,本来就没有期望全国黔首百姓,都能读懂他的碑文。他立石刻碑的目的,主要是在扬其威德,传之万世。

一般平民百姓,见始皇巡游天下,勒石刻碑的威仪风光,心生羡慕,或会暗起“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或“彼可以取而代也!”(项羽)等念头,致于碑文内容的详情细节,谁去管他!“刘项原来不读书”是有所本的。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据新华社2009年11月6日报导,清华大学从海外抢救了一批西汉竹简,内有已佚的李斯《仑颉篇》。

3、许慎《说文解字》。

要闻推荐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出席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

刘继标督导调研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整改情况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