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初探
边文纪
伏羲氏,风姓。关于他的名号,史书记载很多,有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也称春皇、牺皇、皇羲、太昊。史家称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百王之先。他是中华龙的笫一传人,对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初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伏羲的研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零碎而简略,且有些史料带有神秘色彩,后人难以对其有个全面了解和认识。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一、中华龙的第一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全世界的华人都熟悉“龙”的形象,连各种肤色的洋人也从“龙”这个标记中知道它和中国的关系。然而,什么是龙?哪里有龙?
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太古时代的确曾有过古生物学家心目中的“龙”。山东莱阳、云南禄丰、黑龙江嘉萨等地,解放后都曾发掘过完整的恐龙化石,我国是保存完整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洪荒时代,这些曾在亚洲大陆上纵横逞威的大爬行动物,和今天人们心目中腾云驾雾的龙完全是两回事。恐龙生长在中生代,距今一亿年以上,那时不但还没有人类,而且连猿类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等到原始人类出现的时候,恐龙早在地球上绝迹了。
那么,在生物界全无踪迹的中国式的龙,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鼠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总之,龙是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各种动物的混合体。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到处可以看到龙:龙的雕刻、龙的绘画、龙的器皿、龙的装饰、龙的旗帜……端午节划龙舟,元霄节玩龙灯。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有一首歌曾风靡港台和大陆,名子就叫《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什么这样有势力?为什么又变成帝王的符瑞?
关于龙的传说,历史久远,从殷契甲骨文出现结构完备的“龙”字,迄今已有3000多年,而出现龙的图案和传说就更早得多了。它可以一直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相传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时代,有华胥履“雷神”之大迹而生伏羲、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感“赤龙”而生帝尧的故事。在中国上古帝王的降生中,乃至在封建帝王的诞生中大抵都有类似的记载,以此证明帝王的不凡,受天神或神物庇佑,有着天生的神灵、威严和贤能。它使人肃然、令人敬畏。这种对天地神物的尊崇,实际上是对人世间权力的讴歌,是对英雄或领袖的颂扬。因此,历代帝王将龙作为符瑞,并借龙造势,俨然“真龙天子”,君临天下,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
在这些神龙的儿子中,伏羲是中华龙的第一传人。其根据有三。
其一,伏羲是神龙最早的儿子。《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诗含神雾》云:“大跡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足,怪生皇牺。”《潜夫论》:“伏牺其象日角,世称太昊。”《春秋合诚图》载:“伏羲大目,山准日角,而连珠衡。”《白虎通》云:“伏羲禄衡连珠,唯大目,鼻龙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曰:“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以上引文,说法大体一致,其意是雷泽中有雷神,鼓动肚子,发出的声音像雷声那样大。华胥在雷泽之滨,踩了雷神的大脚印,于是生下了伏羲。伏羲长得人头蛇身,目大口圆,高高的鼻梁,很有圣德。这样看来,伏羲的母亲就是华胥,父亲就是雷神了。
华胥大约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末期。当时,氏族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也是同一血统和同一图腾的信仰单位。因为男子用简陋的工具打猎,不能充分保证人们生存需要,在氏族中不占支配地位;况且,在血缘关系方面,按母系算,氏族公社中的全部成员都是一个女人的儿孙。因此,女子在氏族公社中占支配领导地位。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中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数不胜数的氏族首领,然而均无文字记载,也无口头流传,唯有华胥被古籍记了下来。应该说,华胥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首领第一人,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始祖母。直至今天,生活于雷泽之滨的鄄城人仍将她奉为始祖奶奶,立庙祭祀,香火不绝,这是有道理的。华胥建立了华胥国,治理得相当美好;她生了龙子伏羲,并把权力交给了他。从此,原始社会母系制逐渐过渡到父系制。伏羲是父系氏族中有名有姓的第一人。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伏羲的父亲雷神是个龙身人头的怪物,只因华胥在雷泽之滨踩了它的大脚印,“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拾遗记》还说:“且闻圣人生皆有祥瑞。”
史学家对三皇五帝的人选向来不一,因而排列组合也各异。有的把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列为三皇,有的将伏羲、炎帝、黄帝称为三皇,有的将伏羲和炎帝及其他人列为三皇。第一组的“三皇”,是人是神,尚不可知,而后两组的“三皇”都把伏羲放在第一位,可见伏羲既是龙种,也是百王之先。
其二,龙图腾是伏羲氏族的象征。图腾是氏族公社的一种宗教信仰。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形成的。那时,人们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发端于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因而它成了该氏族的共同祖先和保护神,成了该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因此,图腾崇拜便成了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
“华胥”一词,既是伏羲母亲的名子,也是华胥氏族的称号。这个氏族信仰龙,崇拜龙,以龙为图腾。伏羲和他的母亲为什么以龙为图腾呢?这还得从他们与雷泽的关系说起。《轩辕本纪》云:“(黄帝)游华胥国,此神仙国也。”那么华胥国在什么地方呢?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太昊庖牺氏……母日华胥,履大跡于雷泽而生庖牺。”由此可知“华胥国”就在雷泽附近。雷泽又名雷夏泽,在今鄄城县境内东南部。据《水经注》记载:南北朝时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唐代尚见于书,宋金时期,因黄河两次大迁徙,它也随之干涸而湮于地下。但是,现在位于鄄城县彭楼村北,占地四千余亩的菏泽电厂水库,依然碧波荡漾,清沏透底,活像一面镜子,依稀照出它昔日的容颜。雷泽西连黄河,水源充足,东接大野泽和济水,泄洪畅通,周围有历山、富春山、青山等多处又高又大的堌堆,即使洪水来临,水位高时,先民们还可以躲到山上居住,所以雷泽之滨是非常适宜先民生存繁衍的风水宝地。迄今所知,我国原始社会发达最早的氏族部落就在雷泽之畔。雷泽之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胥国”——“神仙国”的中心,是伏羲接过母亲权力的地方。如果说,伏羲是中华龙的第一传人,那么雷泽之畔则是中华龙的故乡。更何况庆都感“赤龙”而生帝尧于“三阿”、握登见“大虹”而生帝舜于姚墟呢!“三阿”、“姚墟”均在今鄄城县境内。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渔猎经济阶段的华胥氏族居住在雷泽之傍,由于他们长期对于水的依赖,于是便幻想着有一种能够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使雷泽之水长盛不竭。这样,雷泽之畔最早的宗教信仰——龙图腾便应运而生了。《山海经》中所描绘的“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正是反映了这种信仰。雷泽者,雷神所在之泽也。这个名称的本身就是当地人最早崇拜龙的产物。
图腾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会发展变化的。最初的图腾形象是单一的,图腾的形象就是自身的形象,如狗、鹿、蛇等;继之才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如犬首人身,人首蛇身等;最后才是图腾的神圣化,如龙、凤等。从龙的造型中,我们可以揣摩到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斗争和联合。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氏族不断征服融合其他氏族,逐渐形成华夏大氏族,它的图腾也随之兼取、融合、吞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如牛图腾、鹿图腾、鱼图腾等,最后合并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体现着华夏各氏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无限的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它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
其三,以龙纪官。伏羲接过华胥氏族的权力之后,以龙为图腾,还以龙纪官,以龙名师。《乾隆御批纲鉴》目:“大昊因龙马之瑞,故以龙名官,号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又曰苍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三坟》也云:伏羲“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六甲……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天下之民称伏羲为“天皇”、为“太昊伏羲升龙氏。”由此可知,伏羲在思想上对龙给予至高无上的崇拜,同时还把龙融入政治组织中,以不同肤色、不同功能的龙来命名官员,用不同的龙区分官员的权力和职责。可以想见,在伏羲氏的氏族公社里,是群龙飞舞,各显其能的世界。这就更加增强了龙的威严,使天下之民对龙更加崇敬,更加顺从。华胥国被华胥母子治理得非常强大美好,被黄帝称为“神仙国’。后来,人们取华胥之“华”,又取雷夏泽之“夏”,合为“华夏”。华者,花也,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夏者,大也。“华夏”,指地域广大美丽富饶的国家。因此,华夏一词的由来,可推溯到华胥时期。它既是对居住在以雷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的称谓,也是对华胥国的称谓。“华夏”一词延续到今天,依然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强烈的亲合力,它同“神州”、“赤县”、“九州”等词一样成为中国的别称。史实证明,雷夏泽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华龙的故乡,它养育了华胥及其龙子伏羲。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它是个可敬可歌的地方!
二、百王之先——不朽业绩
中国历史源头自盘古氏开辟鸿蒙初始,是时,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自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地始成,三皇五帝方出。伏羲、神农,三皇随日月而出东方;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载厚德而治天下。中国历史的长河自此奔腾而下,千年万载,在浩渺的时空中吟唱东方的传奇。
《潜夫论》曰:“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帝王世纪》曰:伏羲“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古籍称伏羲为中国帝王第一人,三皇五帝之首。
《白虎通》曰:“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这便是古人对帝、王、皇的解释。
那么,伏羲有何功德而称皇呢?
其一,伏羲接过华胥的权力,开始了原始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这是氏族社会的重大进步。
其二,伏羲信仰龙,以龙为图腾,还以龙名师,以龙纪官。不仅在思想上加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团结,同时把对龙的崇拜融入政治制度中,为其命令的顺利执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其三,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据古籍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驯养畜禽和神农氏提高农耕技术,是我国上古时代对人类巨大贡献的三大发明。
伏羲氏之时,人们用石块和木棒对付野兽,常常奔波一天却毫无所获。狩猎生产的不稳定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于是伏羲教人用绳结网,以捕猎野兽和打捞鱼虾,使猎物大大增加。可是,到了冬天,野兽很少出来活动,猎手们又无可奈何了,伏羲又教人在猎物多时,把活着的野兽野禽喂养起来,驯养成家畜家禽。从而开创了原始畜牧业的生产。
此外,他还教民“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伏制牺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命水龙氏平治水土。”这些利于人们生活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四,别姓氏;制嫁娶。在母系氏族之时,男女群居野处,“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篇》云:“昔大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制之别。”由于同姓成员均源于同一母系始祖,血缘相同,结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于是,伏羲和妹妹女娲共同“别姓氏,制嫁娶,”禁止同姓通婚,推行夫妻制,“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见《新语》)
其五,作历甲造琴瑟。伏羲为教化其民,净化其心,“作瑟五十弦……使清洁于心,淳一于行。”(见《世本》)。《史记》亦云:“太帝(指伏羲)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孝经钩命诀》云:“伏羲乐曰《立基》,一云《扶来》,亦曰《立本》。”《拾遗记》说:“礼仪文物于兹始作……立礼教以导文……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由此可知,伏羲开创了礼乐教化的先端。
其六,始作八封。易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为群经之首,学术思想的渊源。《汉书·艺文志》云:“易,人更三圣,事历三古。”即易经是由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和下古时期的孔子三位圣人集体创作的。
《易乾鉴度》曰:“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别。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道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白虎通》《宋符瑞志》等书也有类似记载。八卦又以阴阳两种符号相叠,演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伏羲只是画了卦象而无文字解释。《绎史》云:“虽其时有画无文,文即在画之中也。逮其后,文王、周公系之,孔子赞之,人更三圣,事历三古,故易之道大矣。”这是说,尽管伏羲所画之卦,没有文字说明,但那文意已含在卦象之中了。到了后来,周文王、周公为六十四卦作了《卦辞》,孔子撰述了《十翼》,经历了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共同创作,时间历过三古,至时,《易》的道理已十分博大精深了。《绎史》作者十分感叹地说:“今世之称伏羲者,著在史策,不过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教佃渔,数事而已。天地万民之理,已备于六十四卦之中,圣人犹不尽之藏,以俟后圣之制作,不然爻象具陈,何以衣裳、楝宇、舟楫、弧矢诸事,犹须炎黄以下之取象也哉?呜呼,至哉!”由此可知,始作《易》者,乃太昊伏羲氏也,雷夏泽之滨者,乃易学之圣地也!鄄城大地,人杰地灵,千载弥光,诚可信矣!
三、其妹女娲
研究伏羲,不能不说女娲,因为相传女娲是伏羲的同胞妹妹,又是伏羲的“帝后”,还是他的接班人。在华胥氏族里,女娲也是位功勋卓著的人物。
《帝王世纪》载:“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楚辞注》也云:“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其意是,女娲也姓风,还叫女希,是位女帝皇。她继承了伏羲的制度,她长得人头蛇身,一天会变化七十次。
相传人是女娲造的。《风俗通》云:天地初开之时,天下本没有人,女娲抟黄土捏成人。后来,事务繁忙,时间紧迫,她就用一根绳子伸进黄土泥中,然后用力一甩,黄泥点子就变成了人。所以富贵的人都是黄土捏的,贫贱的人都是用绳子甩的。——这当然是荒唐的不可信的。
不过《风俗通》还记载女娲是位受人尊敬的爱神,曰:“女娲祷祠神祈为女媒,因置婚姻。”其意说,女娲祈求天神让她当媒人,让天下有情男女都成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后人把女娲奉为婚姻之神、媒神,并建筑祠庙祭祀她。每年阳春二月,青年男女到祠庙附近举行欢聚盛会,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只要两厢情愿,则以夜幕为帐,以大地为床,自由结合,谁也不得干涉他们的行为。媒神女娲就是青年男女的牵线人。女娲还管生儿育女,人称她为“送子娘娘”。因此,也有人称她为人类的始祖母。
补天是女娲的又一大功劳。《淮南子》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上文大意是,上古时候,天的四边倾塌下来,地也裂开了……于是女娲就熔炼了五色石子去补苍天,砍下海里巨龟的四脚用以支撑天的四角,杀死黑龙以拯中原,堆积芦灰来阻塞洪水。苍天补,天柱立,洪水涸,猛兽除,天下安定,良民得以存活。而后,女娲背靠着方正之大地,怀抱着圆圆之苍天,遵循天地运行之法则,春日温和,夏日炎热,秋日肃杀,冬日寒冷,四季各归其常。女娲并做簧管之器,使其与日月星辰相谐,以统一天下之音,教化其民,净化其心。至此,天清地宁,天性纯粹质朴之民,其眠无思无虑,其醒憨态可掬,其行沉稳舒缓,视物若明若暗,人人幼稚天真,皆得天然之和谐,不知己从何来,又往何去,飘忽忽无所求,游荡荡不知所终。这就是上古时期初民生活的状态,也是女娲顺应天时辛勤治理天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女娲的丰功伟绩,上可以通九天,下可以铭刻在地下的垆土上,可她并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张扬自己的美名,以从天地之固然。然而,其名声被后世,其光辉重万物,功标青史,实可赞颂。
《三坟》云:“女娲为帝后。”意思是女娲为伏羲的夫人。《绎史》斥之曰:“此其最荒谬者,不录其辞。”这是有道理的。试想,伏羲和女娲既然“别姓氏,制嫁娶,”教民以礼,他兄妹二人必当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又何如好事者所言兄妹交媾而生万民呢?“此其最妄谬者”,不屑一提。
四、伏羲后裔姓氏考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伏羲和女娲在“别姓氏,制嫁娶”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应在姓氏的产生和发展中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历史遥远,史料匮乏,实难知其一、二。致于伏羲后裔姓氏究竟有多少,也未可知。据·《山海经》记载:“太皡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根据这一世系关系,查得伏羲后裔姓氏如下:
1、伏(fú)。《姓氏考略》:“伏羲子孙因号为氏。”
2、风(fēng)。《姓纂》:“伏羲之后,女娲亦风姓。”
3、后(hòu)。《姓氏考略》:“出自太昊氏。太昊氏裔孙后照,其后世子孙以后为姓”。
4、任(Rén)。《姓氏考略》:“系出风姓,太昊后”。
5、希(xī)。《路史》:“希氏,伏羲之后,希羲古通用。”
6、暤(hào,亦作皡)。《姓源》:“太昊氏之后。”
7、包(bāo)。《路史》:“包羲氏后有包氏。”
8、庖(páo)。《潜夫论》:“太昊之后,有庖国,后以国为氏。”
9、典(diǎn)。《姓纂》:“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
10、虑(fú)。《史记注》:“宓妃,伏羲女。”《集韵》:“虑与伏同。“《颜氏家训·书证》:“孔子弟子虑子贱为单父,即虑羲之后,俗字为宓。今永昌东郡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乃知虑与伏通。俗误以为宓也。”
11、宓(fú)。《姓氏考略》:“音密(mí)。亦音伏(fú)。考孟康《汉书注》宓今伏字,即伏羲氏之后,又《颜氏家训》云《帝王世纪》伏羲或谓之宓羲。宓当做虑。传写之讹。虑子贱之伏羲之后。俗字也作宓,是知虑与伏,古字通用。后误以为宓。按宓与虑,古字音各异,凡虑羲,虑子贱作宓,而合宓、虑为一字者,皆为字讹。唯今姓氏通作宓,相洗已久,故本书从之。”
12、宿(sù)。《姓氏考略》:“伏羲之后,封于宿,其后以国为氏。”
13、东(Dōng)。《尸子》:“伏羲之后。”
14、东方。《风俗记》:“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因氏焉。”
15、须(xū)。《风俗通》:“太昊之裔。”
16、句(gōu)。《姓氏考略》:“太昊之后,见《左传》,其子孙以古国须句为氏,或省句为须氏,或省须为句氏。”
17、乘(chéng)。《姓氏考略》:“咸鸟生乘厘。伏羲孙也。”
18、巴(bā)。《路史》:“巴木,伏羲之后;或以为出春秋巴子。”
19、朐(qǘ)。《路史》:“伏羲后,有朐氏,朐以地为氏。”
20、蔑(miè)。《古史》:“太昊元妃生倍伐,降虑婚渊,封于蔑,为蔑氏。”
21、颛臾(zhuānyǘ)。《通志·氏族略》:“风姓伏羲氏后,封颛臾,为鲁国附庸国,子孙以国为氏。”
22、颛(zhuān)。《姓纂》:“颛帝之后,或颛臾之后。望出济阳。”颛帝,系指颛顼,五帝之一。
23、贱(jiàn)。虙子贱之后,以字为氏。《风俗通》:“望出北平。”
24、昌(chāng)。《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
悠悠千古,茫茫史海,太昊后裔,遍布九州。若单从古籍中索寻,犹大海捞针,能获其万一,则幸也。谨请方家补充指证。
结束语
伏羲接过华胥权力之后,其氏族部落曾袭用华胥之号,后为庖羲氏之号。伏羲在位110年,有的说115年,还有的说164年。国都在“陈”地,死后葬于南郡。之后,女娲接替了帝位,称为女皇。
《帝王世纪》记载:“女娲没,大庭氏王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皆庖牺之号。”大庭以下诸氏,《汉书·古今人表》云具在伏羲之后,而《庄子》云“在伏羲之前。”故《路史》谓“皆伏羲以前号也。”而《伪三坟》则以为伏羲之臣。熟是熟非,笔者从《帝王世纪》之说。
中国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此前,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云云,然多出于野史杂说,古籍记之不确。史家稽古,多从伏羲氏开始,史书记载伏羲虽略而可信。综观诸史可知,伏羲是中华龙的第一传人,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他和女娲“别姓氏,制娶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创造了先天八封,是我国易学的鼻祖。他的丰功伟绩灿如群星,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闪耀。伏羲文化,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因此,伏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的。这对于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振兴中华必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