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浅谈汉学与中国武学

时间:2020-05-22 16:42:55 来源:国学网

张长念

内容摘要: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义重大。一方面,汉学界应关注中国武学的发展,给予中国武学诸多营养的同时,也从中国武学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应以更开阔的视角开展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已经有此视角的武学家们应更多地关注整个汉学界的发展并深入参与进汉学研究大家庭来,与汉学界同仁一道为汉学的发展做贡献。国家文化部、汉办、武术研究院相关组织工作部门应重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关键词:汉学;中国武学

作者简介:张长念(1980—),男,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文化国际交流。

前言

中华文明历来为世界瞩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其成就的日益辉煌,整个世界正再次掀起一场持续而不断深入的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许嘉璐先生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演中说:“纵观人类的和中国的文化发展史,文化的兴盛总是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出现的,也总是因其博大的胸怀、清醒的头脑和宏远的眼光而出现的。”汉学研究历经发轫、确立、发展,现已进入全面繁荣并日趋火热的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学以其特有的魅力亦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武学远远没有像其它中国文化形式那样被拉近与汉学研究的关系。因此,探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内在关系并思考如何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相互促进、共得弘扬,值得被作一尝试。概念是人为思考得来的,故无绝对确切之果。此文涉及诸多概念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商榷,希望得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汉学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汉学历来被认为国外研究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的学问。然而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外学者们早已开始共同研究中国文化,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世界汉学大会已成功召开两届。从更高的层面上讲,汉学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二、中国武学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

“武学”是一个历史性很强的概念,历经以下所指:1. 原指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始于王安石变法,其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以唐前七种兵书为《武学七书》,即七种主要教材。又设武学博士等官,“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诏武学该赴解试人,以五十人为额。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学国子员。其后庆元五年(1199年),诸州州学置武士斋舍,按其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闲时耕种,“籍在官荒田,以备饩廪”,但此制过了不久便废止了。明朝曾设置过武学,但并无定制,迅速被废。后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2. 与“技击”、“武艺”、“武术”等概念似同但又包含对其内在规律及形而上属性和特征的探讨,甚至包括传统哲学、医学、兵学对“武术”滋养的思考。即不仅包括武“术”,同时包括武“道”的内容。金庸武侠小说每每谈到武林泰斗级高手,不会评价他的“武术”水平,而是说他的“武学”造诣。这与金庸先生历史学家的学术背景及其对“术”和“道”兼重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孙禄堂先生亦执此概念,通过他留给世人的著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以及他提出的“武学与文学一理”可以看出他不满足于“术”的文化定位,主张将“武术”提升到“学”的品位上来,以致于孙剑云先生将他的著作合编时,定名为《孙禄堂武学录》,看来剑云先生是完全领略孙禄堂先生此理念的。此概念约出现于清末,但无论怎样包括“术”以外的东西,这个概念始终是以武“术”为核心、根本和主体的,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受当时学术背景所限。3. 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概念,是在现代科学和社会背景下对第二个“武学”概念的阐释,是在现代科学和社会背景下习研(不仅是研究,又区别于研习)第二个“武学”概念习研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构建一门现代学科,从教育、体育、运动、技击、社会、哲学、医学、生理等多角度对包含武“术”和武“道”在内的“武”这一多元文化现象进行无限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研究。武“术”仍是其核心和根本之一,但已不足以为主体。我们下文谈到“武学”,便是基于此概念而论其与汉学的关系。

三、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

正如中国医学、数学、建筑学一样,中国武学不仅中国人在习研,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参与进来。只要是将中国武文化向其本位之外方向传播和介绍的人,都是从事武学研究的人。很多人潜意识里总有一个怪圈,既希望所有中国文化为国外所向往和了解、又不愿意承认和看到人家搞得很好。就像韩国人之于中医文化、日本人之于太极拳文化,除却个别颠倒历史黑白的人之外,大多数还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世界上很多外国武学家由于长期钻研中国武学,其造诣已赶超国内武学家,更非诸多的中国武“术”家或武“术”学家可比。

四、汉学与中国武学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各种成果。武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军事实践当中经过深刻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关于技击和健身方法的技术和理论成果,其源远流长,理论丰富,成果显著,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内容。

武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确实被人们常常提起并普遍认同,但谈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却又极容易地简略甚至忽略掉武文化,而当谈及更广泛的文化概念时则更甚,根本不给武文化一席甚至插足之地。简要究其原因:一、两个“狭义化”。第一个“狭义化”,文化研究者们虽然界定文化概念时高屋建瓴,把文化概念界定得很广泛,毫不狭隘,但当谈及武文化时,立时将“文化”概念狭义化,等同于狭义的与武“术” 对立的“文”的概念。普通人群潜意识里更是充满“文”与“武”的对立,“文治武功”、“文武双全”、“文韬武略”、“文武百官”等说法使得人们习惯于把武文化隔离在文化概念外延之外。第二个“狭义化”,对武文化的理解狭义化,人们对武文化的理解狭义地停留在武“术”的层面上,而实际上武文化是远远超越武“术”文化的,它是连同武“道”文化的一个文化总和。诚然,武“术”文化是门类丰富,内容繁多,技理深邃,但人们平常所讲“武术”博大精深,实际上同时也是武“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恰当的应该是整个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两个“狭义化”将文化意义上的“文”和“武”严重对立起来,将武文化有意无意的排除在文化概念外延之外。遍观中国传统文化或普通文化学方面的著作,武文化甚至关于其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成果的内容近乎绝迹;二、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以及人们潜意识里懒得劳累筋骨,以“不劳而获”为贵的偏见,使得武“术”遭受轻视,祸及整个武文化无缘中国文化“贵族”;三、历史上各种政权确立之时都有“抑武”的习惯,使得武文化也随之经常遭受冷落和打击。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

但是,这改变不了武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反,我们探讨了这些原因之后,恰恰更加明确了武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甚至于从一定角度上分类,中国文化可以分为“文”文化和“武”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直逼“半壁江山”之强。

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由此可见中国武学与汉学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武学在汉学体系中应有的重要位置。没有中国武学的参与,汉学体系残缺不全;离开汉学背景,中国武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相互促进、共得弘扬

然而,上文所得的结论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滑稽,思来甚至令人发笑,但是,发笑之后应该是深思,首先应该是武学人(但现在没有多少武学人,仅有“武术人”和“武术学人”)的深思。“武术人”和“武术学人”应首先自我审视后参与此深思;其次应是全体汉学人的深思。前文已说过,汉学人理应不仅包括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亦理应包括所有站在向中国文化本体反方向介绍中国文化的所有人。大家是否也应思考一下,毕竟,无论研究中国文化的任何一个方向,大家都是站在中国文化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层面上去研究的,这使得每个汉学人都没有理由面对中国武学的尴尬立场而事不关己。更何况,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要求跨领域、跨学科的思考。中国武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武学正随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兴起为世人所关注,像医学包含医“术”之学一样,它研究的武“术”的技术实践性在使人误读的同时,另一面又为它增添了直观而炫丽的魅力。中国武学是汉学体系中本体古老、面目新颖的“明星”。

因此,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义重大,前景璀璨。但是,由于种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原因,这个工作令人激动的同时,又困难重重。简而言之,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汉学界关注中国武学的发展,给予中国武学诸多营养的同时,也从中国武学中汲取养分。实际上,这个工作大家是一直在做的,只不过很少有意识而已。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疑有着巨大的差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几年日益火热的“风中少林”、“功夫少林”等武术舞台剧,在北京红剧场、“百老汇”剧场等著名演艺场所常演不衰,便是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对中国武术的吸取和结合取得的良好效果。文学、影视艺术历来以武学内容作为重要题材。另一方面,武术工作者、研究者以更开阔的视角开展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已经有此视角的武学家们更多地关注整个汉学界的发展,毫不客气地深入参与进汉学研究大家庭来,与汉学界同仁一道为汉学的发展做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化部、汉办、武术研究院相关组织工作部门应重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如在世界汉学大会开设“汉学与中国武学”分会论题等。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工作本身,更多的在于引导所有相关研究的人们走到这一方向来。

中国武学必将大放异彩,汉学研究必将更加宏伟壮阔。

参考文献:

[1] 马明达.“武学”浅论.体育文化导刊.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23-26

[2] 许嘉璐. 国学,汉学,交流,兴盛——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演.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 2009,3:4

[3]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成功召开.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 2009,3:1

要闻推荐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出席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

刘继标督导调研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整改情况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