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舟过安仁》地点不在湖南
作者简介:焦培民,男,1969年生,河南沈丘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有一篇小学课文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教材对“安仁”注释为:“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1]我们发现这条注释可能有误,以下提出分析意见,请有关专家指正。
宋朝有三个安仁县。一个安仁县在四川。宋人欧阳忞《舆地广记》卷29《成都府》载,“安仁县,唐武德三年(620)析临邛、依政置,属邛州。贞观十七年(643)省,咸亨元年复置,有斜江水。”《大清一统志》卷310《邛州》载,“安仁废县在大邑县东南”,“本秦临邛县地,武德三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元年依旧置。旧志安仁废县在大邑县东南三十里,元初并入。”可见四川的安仁县唐代设立,两宋时期一直存在,到元初并入大邑县。另一个安仁县在湖南。《舆地广记》卷26《荆湖南路》载,衡州“安仁县,皇朝乾德三年(965)以安仁场置,后析衡阳、衡山二县地入焉。”湖南省的安仁县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仍然存在。第三个安仁县在江西。《舆地广记》卷24《江南东路》载,饶州辖“安仁县,皇朝开宝八年(975)以余干县地置安仁场,端拱元年(988)升为县。”安仁设县历宋、元、明、清,有900多年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更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而得名,余江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舟过安仁》中的安仁究竟是哪一个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作情况。杨万里(1127—1206),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他的父亲杨芾是一介布衣,又事父母至孝,不可能带他远游。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接着任赣州司户、全州县丞。绍兴二十九年(1159)就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时,有可能到过湖南的安仁县。不过当时他刚刚三十出头,诗很少有留存下来。他说过,“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1162)七月皆焚之。”[2]杨万里对自己早年的作品不满意,在他三十五岁那一年,将旧作都烧掉了。这年秋天,他的零陵县丞的职务已经任满,开始离开湖南,次年春末回到故乡。后来,杨万里整理出《江湖集》7卷,收录了他自1162—1177年间的作品,有一首《过安仁岸》:“野水上穿石,疏林不掩巢。雨蒲拳病叶,风筱秃危梢。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兹游良不恶,物色困诙嘲。”这是作者1167年初春由家乡赴京途中作所,所过安仁系江西安仁县。此后,他在1177—1179年任常州知州时的诗集为《荆湖集》,在1777年初夏他离京赴任途中,再次路过江西安仁县,作《余干泝流至安仁》一诗:“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1179年常州解任回乡到年底所作的诗集为《西归集》,路过一个叫安仁市的地方,作《过安仁市得风挂帆》诗二首,其中说道:“西望柯山正蔚蓝,衢州只在此山南”。此安仁市在今浙江衢州市安仁镇,有衢江经过。1180—1184年杨万里先后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和提点刑狱,并于1184年七月以继母丧去职,此间诗作收入《南海集》。1184年十一月,杨万里服满被召入京任吏部员外郎,后又升任吏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他任京官四年的诗作收在《朝天集》里。1188年四月,杨万里为孝宗不满,外任筠州知州(江西高安),此间的诗作收入了《江西道院集》。1189年九月,杨万里复任京职,次年十一月,不得已再次外任。他在京任职诗作为《朝天续集》。此后三年(1190—1192),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之后辞职回乡。他在江东任职期间的诗作收在《江东集》里,晚年在家之作收在《退休集》里。从杨万里一生经历来看,他从未去过四川,因此《舟过安仁》的地点,不可能在四川省。他虽然有过在湖南任职三年的经历,但并未留下关于安仁的诗作,这首诗写的地点不可能在湖南。虽然他的二儿子杨次公曾任衡州安仁县监河税官,不过这和《舟过安仁》的诗作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事实上,杨万里写这首诗时,正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江东即江南东路的简称,江西的安仁县正在江东转运使的辖区。杨万里将他在三年江东转运使时期所做的诗结成《江东集》10卷,其中就有《舟过安仁》五首诗,小学课本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杨万里于绍熙三年(1192)五月所写的《诚斋江东集序》称:“绍熙庚戌(1190)十月予上章丐外,蒙恩除江东副漕。”“既抵官下,再见夏时,因集在金陵及行部广德、宣、池、徽、歙、饶、信、南康、太平诸郡所作诗得五百首,乃命曰《江东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江东集》中的500首诗,是1190——1192年,杨万里在江东转运使治所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和在辖区(主要包括今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北部)巡行时所作,其中安仁属于饶州,正是作者巡行地区。因此,杨万里乘船经过的安仁县在宋朝属江南东路饶州,应在今江西余江县地,不在湖南,教材中的这个注释有可能是错误的。
首诗的写作时间,也可略作分析。《舟过安仁》第一首是“恰则油窗雨点声,霎时花屿日华明。不须覆手仍翻手,可杀春云没十成。” 第四首“南风作雨北风休,岂是春云得自由。只者天晴过湖得,长年报道不须愁。”可见写的是春季乍雨乍晴、变幻不定的天气,作者恼恨春天象小孩子一样“没十成”,淘气没正形,翻云覆雨。希望天气晴好,让他顺利渡过鄱阳湖,回到治所金陵。课文选录的这首诗中,两个小童之所以能够“都张伞”,正说明天气不稳定,渔船上还作着防雨的准备。作者于1190年秋出任江东副使,而诗集编成于1192年五月,则这首诗应创作于1191年春或1192年春。究竟在哪一年呢?可以从诗集中寻找线索。《江东集》中,作者在《舟过安仁》之前有诗《过翥山渡》,小序称:“自闰月十九日过宣城,入宁国、绩溪、新安、休宁、祁门、浮梁至乐平,皆山行。三月四日出乐平南二十里许过渡处。”此后作者又从乐平进入弋阳,经弋阳进入安仁。此闰月,当是闰二月,查史书记载,1192年正好有闰月。《宋史》卷36《光宗纪》载,当年“闰(二)月丙午,禁郡县新作寺观。”《资治通鉴后编》、《续通志》均有相同记载,由此推知,这首诗写于1192年。作者经过安仁以后,沿信江北上,经鄱阳湖、九江,进入长江,过舒州后有诗《三月晦日》称:“春光九十更三旬,暗准三旬赚杀人。未到晓钟君莫喜,暮钟声里已无春。”晦是每月最后一天,说明作者三月初从乐平、弋阳经安仁,三月底进入长江,则过安仁必在三月份。乐平距弋阳约一百五十里,弋阳与安仁仅百里之遥,如果没有特别耽搁,十天左右时间由乐平到达安仁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作者经过安仁时应在阴历三月中旬左右。
接下来,可以讨论一下,杨万里过安仁时经过的河流。这条河流现在叫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两水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又名上饶江。干流自东向西,先后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收纳了丰溪、泸溪河、铅山河、湖坊河、葛溪、罗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余干的八字嘴附近分为两支:主支经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阳湖,全长312公里;北支余水河注入鄱江。信江由安仁北至余干一段,明清时称为锦江,在安仁县一段又叫安仁港,港是支流的意思。《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云:“锦江,一名安仁港,源发广信府,流经安仁县前会白塔河下流经余干县入鄱江,江有云锦石故名。”《大清一统志》卷240《饶州府》云:“锦江在安仁县南,即贵溪之信河下流也,自贵溪县西北流入安仁县界,至县东南会白塔河西流径县南,又西北入余干县界,至县西瑞洪入鄱阳湖,在安仁者,一名安仁港。”宋代这条河流称为安仁港或兴业水,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余水。《太平寰宇记》卷107《江南西道五·饶州》载,“余干水,《汉书·地理志》云:‘余水北至鄱阳入湖汉也。’本自信州贵溪县流入。兴业水,一名安仁港,在(余干)县南一百二十里,发源自贵溪县西漏石村,经(余干)县过合余干江水。”安仁港山水秀丽,在唐朝已经因山水出名,在安仁港可以向南遥望远处的仙人城山。唐朝诗人顾况有诗《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
杨万里写《舟过安仁》写这几首诗时的年龄,也可以考证。据《宋史》卷433《儒林三·杨万里传》载,杨万里于开禧二年(1206)“卒,年八十三。”不过,按《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录杨万里之子杨长孺所撰《杨公墓志》云:“先君于建炎元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二日子时生……开禧二年丙寅五月八日无疾薨,享年八十。”[3]其言甚明,与杨氏本人在《浩斋记》、《秋夜》等诗文中所自纪之年岁,亦均吻合。《浩斋记》作于1189年,作者自称“某今也年六十有三矣”,《秋夜》作于1205年,即作者去世前一年,称“明年方八十,似觉九十著。”[4]据此可知,《宋史》记载失实,杨氏当生于建炎元年(1127),写《舟过安仁》这几首诗时已66岁。按照古代七十致仕的传统,他已经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早在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六十岁时就已经萌生退休想法,称“老夫老矣不归去,五柳先生应笑汝”[5],在写《舟过安仁》的数天前,他在弋阳县写诗称“告老身心日互催,又将乌帽点黄埃”[6],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风尘劳碌已经厌倦,产生了退休的迫切想法。这年(1192)秋天,他终于辞官回乡,不再出仕。
参考文献:
[1]《舟过安仁》,《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诚斋集》卷81《诚斋江湖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转自顾吉辰《〈宋史〉辩正二十例》,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古籍整理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4页。
[4]《浩斋记》、《秋夜》分别见于杨万里《诚斋集》卷74《记》、卷42《退休集》。
[5]《诚斋集》卷23《朝天集·张功父请祠甚力得之简以长句》。
[6]《诚斋集》卷35《江东集·过丫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