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文章

中国式全家福的“正确”表情

时间:2019-02-11 09:38:39 来源:光明网

作者:河北大学文学院 刘洁

逢年过节或者婚礼寿宴,拍摄一张全家福,几乎成为现代中国节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年夜饭开动之前,一家老小总要正儿八百地来一张,画面上的每一张面孔都要透着适度的“喜气”,既不会放肆到失了礼数,也不会僵硬到气氛尴尬。

事实上,这样一个稍微具有仪式感的拍照过程,无形中强化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意识,因此全家福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张静止的被观看的照片那样简单。当代中国,传统礼数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隐性的存在,但到了传统节庆,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常会自然地由隐及显。尤其是春节,除夕这顿年夜饭几乎成为中国老百姓衡量亲情的一把尺子,全家福也将是日后翻看照片时每每提及的家族记忆。

作为家族记忆存在的影像,全家福往往体现着中国人最为普遍的民族审美心理。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具有固定美学范式的视觉文化产品,也就是说,中国式全家福有着“正确”与否的明晰的审美标准,或者更直白地说,它是有底线的,但同时它也是有理想的。

我们可以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借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审美标准――“喜气内蓄,虽隐必见”。这是经唐代学者李善转引缩写了的句子,其原文则为:“喜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意思是一个人内心有喜悦之情积蓄的话,即使不想表现出来,可还是会有所流露被人发现的。这句话原本的语义中心在发现上,而经李善转写后,其语义中心前移,情绪的内在积蓄性得到了强调,因为他意在赞叹所评文章(枚乘《七发》)具有丰沛的内在文气。我们借用这句话,是想说明两层意思:

一是,中国式全家福在审美情感上是以“喜”为尚的,尤其除夕春节时拍摄的全家福,其视觉意象的表达,无论是在日常情景中还是在设计情景中,“喜气”都是首先要完成的美学任务,如果一张全家福没有“喜气”,那么它就可以被判断为失败的,换而言之,一张没有“喜气”的照片几乎不可能成为“全家福”。

二是,中国式全家福的正确的表情又必须是“内蓄”的,“喜气”并不张扬于大处却要流露于细节,家庭气氛的喜乐圆满、祥和包容,是内在的、真诚的,而不是外在的、矫饰的。应该说这是更高一级的审美趣味。一幅能在家族记忆里长久保存的全家福,往往具有这种意味深长、韵味隽永的美学气质,它很可能通过一个瞬间的影像凝结,储藏着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生命意味。

但是,如果我们以“喜气内蓄,虽隐必见”作为一个审美标准去衡量某些所谓的“全家福”视觉作品,我们的确会有一点点失望或不解。比如最近倍受吐槽的某国外品牌的服饰广告,虽然借用了诸多中国元素(红色、盆景等),但模特表情的“不正确”(冰冷、怨念、傲慢,毫无喜气)却使得整个图像无法让普通中国人欣然接受。

从广告效应上说,这个表情“不正确”的全家福的确非常具有识别度,但是从商业角度上看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它冒险触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底线。它试图以西方后现代风格的审美趣味即视觉惊奇感,来重新生产日常影像。与其说这是一张中国式全家福,倒不如说它只是一张借用了“全家福”空洞符号的消费影像,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属性,甚至可以说,它根本上与真正中国味儿的全家福并无多少关系。

事实上,中国人的审美品格一直都是独具特色的,无论雅俗,我们的审美文化中始终有着一种喜乐、吉祥、安逸、和美的高级取向。这种建基于礼乐文明之上的喜感生活美学,不同于西方的喜剧艺术美学,前者以天人和合为至乐,后者则以揭露讽刺为幽默,这是两种不同领域的美感,有时一旦跨界便会遭遇审美体验的诡异感受。

我们还可以借《春秋繁露·阴阳义》里的一句话来理解,为什么“喜气内蓄”才是中国式全家福的“正确”表情。“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可见,春夏乃是“生”与“养”的季节,喜乐之情正是有助生生之德的内在力量。作为一种家族精神面貌与历史记忆的象征,全家福理应呈现喜乐生养、天人合一的生命意味。而把“喜气内蓄,虽隐必见”的美学内涵作为中国式全家福的“正确”表情,想必也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敬重。

要闻推荐

用解决问题实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

减量提了质 减负提了劲(第一落点·关注基层减负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9年上半年中国元首外交纪实

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