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沉睡资源” 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新河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东部,距青阳县城10公里,该镇辖11个行政村,总面积111.3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耕地总面积2.3万亩,山场面积7.2万亩。近年来,新河镇举全镇之力,不断盘活“沉睡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盘活“沉睡资源”,让村集体经济逐年递增。家住杨梅桥村的曾祥玉每天早上7点45分从家出发,步行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杨梅桥村扶贫车间,然后换上工作装,8点钟准时到岗,就这样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他每天都能领到120元的工钱。
“曾经这是一个废弃的学校,只有一座宿舍楼,什么也没有。现在这儿建成了一个扶贫车间、一排排躺在那里就能‘生钱’的光伏电板……”今年5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祥玉说。自扶贫车间建成后,他就来到在这里上班,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是扶贫车间的“元老级”员工。
2017年,为了摘除贫困村的帽子,杨梅桥村因地制宜,盘活本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到村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同年4月,杨梅桥村在多方的帮助下,申请了30万元的到村产业扶贫资金,重新盘活了江梅小学,将小学重新装饰成扶贫车间,并将扶贫车间租赁给安徽九芙蓉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平均每年向杨梅桥村支付2万元左右的租金,带动了像曾祥玉这样的周边7户贫困人口就业,每年帮助他们带来了2万元的收入,同时还向周边贫困户采购生猪、鸡鸭、竹笋、干豆角等农特产品,带动全镇130余户贫困户增收80余万元。
杨梅桥村地处丘陵,太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发展光伏产业优势独特。杨梅桥村为了实现江梅小学这个闲置资源再利用率的最大化,杨梅桥村先后在此建设了一个60kw村级光伏电站和一个147kw户用光伏电站,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5万余元的收入,帮助49户贫困户实现3000余元的增收。
盘活“沉睡资源”,让贫困户“口袋”鼓起来。十里岗村地处平原,水系众多,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水稻田。随着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传统种植方式效益偏低,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去大城市谋发展,在家里种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水稻田一直闲置荒芜着,江炳根看着这些闲置的良田,感到心痛。
“曾经这是一片荒芜的水稻田,田里长满了杂草。经过我的改造,目前该区域成为了新河镇稻虾连作的示范田。去年,养殖稻虾给我带来了40万余元的纯收益。”作为新河镇十里岗村的贫困户阮成祥指着他流转的400余亩的水稻田开心地说。
今年48岁的江炳根,虽未及天命之年,但长期辛苦的劳作让他的两鬓已现白发。虽终日埋头苦干,无奈生活却一年比一年过得艰难。这几年,看着村里人都开始种植水稻、养殖小龙虾,生活越来越好,江炳根心动了。2016年,在相关扶贫政策及扶贫单位的帮扶下,他承包了60亩水稻田养殖小龙虾。为此,他积极向有关技术人员、养殖村民学习养殖经验。“那一年,收获小龙虾的喜悦至今记忆犹新。”江炳根说到。
随着养殖技术的娴熟,他的小龙虾收益也越来越好,仅2017年就增收十多万元,2019年他的稻虾养殖规模达到了400余亩。
同样,作为同村的贫困户陈大华得知江炳根的脱贫致富方法后,2019年,他也流转了15亩的闲置水稻田,用于稻虾连作,去年为他带来了5万元的收益。今年,他将其流转的稻田规模扩大到50亩,通过稻虾连作,正一步一步走向致富路。
盘活“沉睡资源”,让村风民风更淳朴。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收入逐年增加,新河镇的村风民风也正在悄然改变。青阳县新河镇北部有个乌龙村,现在村里的大部分红白喜事都会在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自从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村中婚丧大操大办、生活互相攀比等陋习逐年递减,目前该村正在形成一道勤俭节约的独特的“乌龙”时代新风。
为了破除农村红白喜事的陈规陋习。2019年,乌龙村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投资80多万元将闲置多年的乌龙小学建设成集党员活动、农家书屋、红白喜事礼庆堂、图书室、文化广场、健身运动场等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文明站里配备厨房、桌椅等设施,可承办15桌左右喜宴。在这里办喜宴的费用比在酒店至少节省50%,且每桌酒席费用不超过600元。当前乌龙村正营造一种喜事新办、丧事俭办的良好新风尚。”乌龙村支书罗邦明说。
同时,该文明站也是便民服务中心,里面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妇女之家等,能有效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了进一步提高文明站功能和作用,乌龙村还在此建成了配有80平方米舞台、24平方米大屏幕、600平方米广场的电教文化广场,当前该文明站是健身运动、休闲娱乐、健康知识讲座、歌咏比赛、朗诵会等的首选场所,极大地丰富了乌龙村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助推该村提升文明程度和居民整体素质,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