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实施党员远程教育“1+N式扶贫”成效显著
西华县拓展党员远程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引导乡村两级党组织和站点企业,启动党员远程教育“1+N式扶贫”,收到显著成效。
一是抓好教育引导,夯实扶贫脱贫思想基础。为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多样、教育形式直观的独特作用,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西华县远程办找准工作切入点,他们利用专题会议、党员微信群、打电话通知、现场检查督导等形式,组织引导各个站点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认真抓好党员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层次的扶贫政策教育,加深理解认识,一方面端正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投身服务于脱贫攻坚工作,积极主动的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出实招、办实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对象的教育引导,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人员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走自我发展脱贫之路。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450多个远教站点分别组织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家庭人员学习收看关于扶贫政策宣传及有关讲座2至3次,累计920多场次,参加培训人数达到15000多人次。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引路,实现帮扶人员与贫困家庭同舟共济。
二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创业增收技能。为此,各行政村党组织和驻村第一书记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为依托,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利用会议、专题组织学习等形式,积极组织贫困家庭成员认真收看远程教育实用科技节目、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传播脱贫致富信息。在此基础上,有不少站点还主动邀请当地乡土人才、以及科技、农业、畜牧、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现场辅导、实地观摩,帮助贫困人员梳理发展思路,培养帮扶对象的造血功能。贫困户周某,因家里经济条件差,两个儿媳因故先后改嫁,祖孙6口生活困难,思想压力很大。经过学习帮扶转变思想观念,他家三个主要男劳力全部外出务工,全年创收达到30000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人员达到3500多人,人均年收入基本在10000元以上;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的贫困家庭人员5600多人,增收非常明显。
三是发挥示范基地作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党员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是吸纳贫困人员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华县远程办密切联系当地实际,明确要求各个远程教育站点注重学用结合,每个村培养5至10个科技明白人,每个乡镇、办事处建立2至3个学用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迟营乡孙庄村是团省委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员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和电商平台,积极教育引导群众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建立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蔬菜等农产品,由此带动全村瓜果、蔬菜和农业间作套种面积成数倍增长,收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目前,全县已建立党员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50多个,培养各类明白人180多个,从业人员310多人。
四是融合站点企业资源,加大物资技术扶持力度。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西华县党员远程教育积极跟进,在非公企业党工委和无人机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企业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坚持做到把党员远程教育向新兴产业延伸,并指导鼓励站点企业摆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为了让农村学员学到技术,早日脱贫。无人机产业园旗下的农业植保公司已免费培训学员380名。结业后安排210名贫困学员在园区就业,帮助70名贫困学员创业;公司与联系帮扶的杜岗村2个贫困户签订了精准扶贫合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2017年,公司又免费发放植保无人机40架,支持40个贫困户飞防作业24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40万元,户均6万元,使他们当年脱贫致富;今年,园区植保企业还为全县18个乡(镇)93个贫困村的30万亩小麦进行了成本价飞防作业。免费为红花、迟营两个乡镇14个村贫困户的3000亩小麦进行植保飞防。县电商产业园也在电商平台免费为贫困户发布农产品信息,帮助销售各类物资,帮助不少贫困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2018.07.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