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推行“党建+”模式凝聚基层党组织力量
走进河南省西华县聂堆镇古楼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同步奔小康”等红色党建标牌,与红白相间的标准化村室、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群众休闲的文化广场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心灵震撼。
西华县450个行政村(居委会)都已建成了这样高标准建设的村级党支部阵地,不仅增添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还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西华县委以党的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创新驱动,探索推行了“党建+”模式,凸显了党的建设工作对阵地建设、经济发展和服群众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党建工作实效。
“党建+阵地建设”,凝聚基层党支部力量
“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盘鼓队表演、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评比、每半年举行一次党员干部宣讲、每年举办一次典型评选表彰,全村老百姓都积极参与,现在村里风清气正、干群关系非常融洽。”红花镇龙池头村党支部书记金华亭自豪地说。
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开展离不开阵地建设。为此,西华县委把阵地建设作为凝聚基层党组织力量的重要载体,累计投入近16亿元,新建村室265个、整修178个,新修道路1468.3公里,新装太阳能路灯4474盏,配齐了桌椅书柜、电教器材,所有行政村配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国旗台、健身器材、宣传版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牌等,使基层党支部变成了党的政策宣传部、脱贫攻坚指挥部、邻里纠纷协调部,党员活动有了阵地,群众办事有了场所,集体议事有了去处,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得到了彰显。
“党建+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垃圾满天飞,污水遍地流,群众抱怨、干部无奈是过去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2014年,西华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农村环境得到了彻底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持续巩固美丽乡村工作,县委创新提出了“农村庭院以外属于全体村民的公共空间、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不能用干部的引导帮扶替代群众打造自身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七分管理三分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三个标准和理念遵循,诠释了数十年来未曾解读的村民居住与村庄关系的真谛,为全县美丽宜居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直观、清晰、具体的指南,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西华县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了路网、光网、电网、气网和水网到村入户、连通田间地头。同时,引进首创集体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对全县425个行政村的生活生产垃圾进行统一清理、收集、运输和处理,配备了垃圾收运车辆48辆、垃圾桶20900个,日均处理垃圾达225吨,保证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西华县先后荣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聂堆镇、奉母镇分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小镇、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黄桥乡裴庄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党建+脱贫攻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感谢党没有忘记我”。聂堆镇82岁老党员刘红英手抚党徽热泪纵横,一句话让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如今,“戴党徽、亮身份”已经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西华县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明确各级书记主动扛起第一责任,9000多名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相继开展了“戴党微、亮身份”“情暖西华大走访大慰问”等活动,在党员家门口悬挂“我家有党员,乡亲向我看”标识牌21723个,发放党徽32000多枚,累计解决问题16万条次,落实帮扶措施60多万条次,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更让广大群众看到了西华在脱贫摘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西华县委提出了“八个一批”脱贫路径,依托实施的“十大增收工程”,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提供了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帮扶路子。通过10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产业扶贫基地452个,带贫20669人;建成108个扶贫车间,455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建成光伏电站98个,带动3525户长期受益;建成15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带贫2148人;建成18个居村联养点,集中供养独居老人、特困人员433人;引导102家企业结对帮扶100个贫困村,帮扶贫困群众2500户5247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4亿元,带动贫困户17040户。特别是“乡村保洁固定一批”,西华县把有基本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纳入乡村保洁员序列,使7948名低劳动能力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让他们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尊严和自豪。
“我们将继续在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动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委书记林鸿嘉如是说。
(西华县委宣传部 严相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