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典型 > 外地典型

王东华:把心融入董村

时间:2018-08-29 09:25:27 来源:周口日报

在商水县1000多名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中,王东华是为数不多的受到过省领导口头表扬的。

昨日,在记者采访时,他不愿多谈驻村成绩,只是平静地说:“三年驻村生活,让我了解了民情,思想得到洗礼,能力得到提升。今后的驻村工作,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如既往,尽心尽责。”

王东华今年38岁,是周口通信传输局机关干部。2015年8月,被市委组织部派驻到国家级贫困县商水县巴村镇董村行政村任第一书记。

那年初秋,他背着行囊来到董村,走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上,看到破破烂烂的村委大院、随风翻飞的垃圾,他感到心里沉甸甸的。虽然是有备而来,但是残酷现实还是给他的万丈豪情泼了一盆冷水。开弓没有回头箭。很快,他就脱下笔挺的西服融入到这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村庄。

入村以后,王东华以党建促脱贫,为党员购置书刊,配发党徽,看望慰问贫困老党员,建立董村党员微信群,定期召开党员会,宣讲国家扶贫政策和大政方针。渐渐地 ,村两委班子面貌发生了变化,看着崭新的国旗在董村村委上空迎风飘扬,许多村民悄悄议论,“咱村要有大变化了!”

变化首先体现在村容村貌上。王东华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争取道路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30万元。经过20多天满身土、满脚泥的奔波,长2800米、宽3.5米、厚0.15米的村内主通道水泥路顺利建成,实现了村内道路“里通外连”,为“一路通,百业兴”打下了基础。他又协调资金20万元,修建1500平方米村民文化广场,硬化了地面,安装了健身器材;联合企业向村小学捐赠学习桌椅及文具书包;协调资金15万元,对旧村室进行重建,为村室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利用本单位职工捐赠的200多册各类书籍,建成了图书阅览室。

王东华深知,只有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他邀请林业、畜牧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调整。该村有种大蒜的传统,但大蒜价格忽高忽低,让许多农民吃尽苦头。他通过外出考察,发现糖蒜制作适宜在董村发展。于是他鼓励本村能人张保东出资创办酱菜厂,并带他到安徽考察学习,邀请有糖蒜制作经验的师傅来传授技术。如今,年加工500余吨的酱菜厂不仅解决了本村及附近群众种植的大蒜销路,还在大蒜价格波动时四处收购加工腌制储藏,带动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年创造效益100万元。

董村有10个村民组,2732人,贫困人口有118户401人。王东华在和贫困群众攀谈时了解到,本村群众在外务工人员多在南方从事羊毛衫加工行业,具有服饰加工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他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党红涛在本村原有零星服饰加工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辉祥服饰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大家致富。他还同党红涛一起外出考察购置新型缝盘机,聘请杭州服饰设计公司做技术和销售顾问,对接销路。由于加工羊毛衫缝盘机占用空间不大、机器轻便,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家进行初加工,然后送到厂房进行拼装,计件付酬,仅此一项就带动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按照这个模式,董村又办起了玩具加工厂等企业。

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王东华带领工作队从弘扬传统美德着手,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2016年以来,他们在全村开展“道德模范家庭”争创活动,设立好人好事专栏,修建了文化墙等,注重宣“德”、扶“德”,推动文明新风的形成。他们联合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本村腰鼓队定期表演,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2017年年底,董村脱贫106户362人,剩余的贫困户12户39人今年有望全部脱贫摘帽。2017年6月29日,时任副省长张维宁到董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了解到该村的帮扶情况后,对周口通信传输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档卡信息、精准帮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要闻推荐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中心城区向美而行 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品位之高令人赞叹

习近平向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致贺信

刘继标调研节日旅游安保工作 向全市广大劳动者致敬

刘继标督导调研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