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说说张镇芳捐资办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时间:2022-03-01 16:22:40 来源:周口日报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长安,即所谓的两宫西狩。1901年,两宫西狩返京,驻跸于开封之际,袁世凯奏陈《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因受到列强的重创与耻辱,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立即下令各省兴办学堂,为强国培育新人。

此令一下,全国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张镇芳首先执行。张镇芳字馨庵,号芝圃,河南省项城市闫楼村人,生于1863年,卒于1933年。其先世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徙项城虹桥,经几代人苦心经营,积蓄日丰,成为乡里首富。

张镇芳光绪十年(1884年)廪生,次年(1885年)乡试第一(解元),光绪壬辰(1892年)进士,时年29岁,任职户部。1900年,随两宫西狩,回京后被恩赐四品衔,在农曹任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镇芳被委为银元局会办、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后又擢为长芦盐运使。因他恪尽职守,剔除积弊,为国库增收税银五十六万两。同英大使谈判,使英人独办的开滦煤矿转为中英合办,因功升任二品京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署理直隶总督。

1901年,张镇芳捐资创办保定师范学堂,为强国培育新人。凡属陈州籍(淮阳、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商水)学子,去“保师”上学,食宿及学习费用全部由张镇芳个人负担。项城学子每年推荐10人去“保师”学习,学习费用也由张镇芳个人负担。二次革命牺牲的朱丹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毕业后,有的从军,有的从政,大部分从教,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极大贡献。

张镇芳于1900年随两宫西狩,1901年被恩赐四品衔,在农曹任职,一介四品京官,入不敷出,哪来的银两去办学?张镇芳捐资办学的钱,乃是他从老家闫楼提取的,是老张家几代人的积蓄,是老张家几代人的血汗钱!

作为一个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张镇芳自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鄙视一味追求功名利禄。他主张经世致用,以教育兴国。张镇芳此举,受到社会民众的爱慕和景仰。

张镇芳创建保定师范学堂的第二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张謇,在老家南通千佛寺旧址,筹建通州师范学校。可见张镇芳办学时间之早。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张镇芳又捐银六万两在老家项城创建百冢铺师范学堂(今项城市永丰乡)。以三万两办学,三万两存陈郡七属盐场生息,作为学堂常年经费。

学堂占地面积50余亩,青瓦楼房200多间。五门相照,堂貌伟丽。大门两旁,有石狮把门。进堂门,迎面矗立的屏墙上,节录有《学务纲要》中的警句:“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法,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

一进院,奇花异草,假山怪石,莲池月潭,交相辉映;风摇花影动,露滴柳丝垂。花香鸟语,相映成趣,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二进院,东西斋舍相对,师生寝室,整齐清洁。晨起晚睡,遵时而守约。

中院讲厅,雕梁画栋,飞檐挑角,两旁教室作拱,窗明几净,排列有序。每逢开讲之时,讲师神采奕奕,绘声绘色;学生全神贯注,端坐恭听,听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四进院,餐厅宽敞明亮,两旁厨房如翼,炎夏清凉,隆冬不寒。厨房之内,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应时鲜果,应有尽有。荤素搭配,味道鲜美。师生不但学习条件优越,而且饮食也不乏味。

进后院,阅览室俱乐部比邻,师生常到此阅报读书,游艺娱乐。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环垣长廊里,绘有孟轲、颜回、曾参、子思、程颢、程颐、朱熹、柯九思等先贤画像,栩栩如生,令人起敬。另有修竹新篁,环廊吐翠。

堂北面筑一巍峨土丘,高10多米,面积一亩余。在苍松翠柏中矗立。课余时,师生攀缘而上,俯瞰四方,路路相通,村村连襟,宛如一幅彩色画卷。南望堂貌,五院相连,楼阁栉比,景色宜人,尽收眼底。每当夕阳余晖、彩霞晚照、百鸟归林、鸟雀返巢之时,常有管弦萦耳,诗歌咏志,汇成一阕动听的乐章,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此时登临土丘,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学堂图书室藏书6000多册(帙) ,计有《通史》《史记》《资治通鉴》《海国图志》《水经注》《周易集解》《尚书补注》《算学例析》《教育论丛》等。体育器材,丝竹乐器,应有尽有。这所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师范学堂,为河南首创,雄踞中州,为强国培育新人。

学堂开设6个班,学制一年。招生对象为贡、廪、增、附及监生等。首届招收学生300多人。讲师有巩县举人任镜海,睢州举人施景顺,项城举人张赓熙、刘振玉等,职工50多人、校警10余人。百冢铺师范学堂,堂长黄承恩,湖北人,曾任直隶永七盐务处提调。

此学堂遵照“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的教育宗旨,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根据“癸卯学制”( 即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各级学堂学制),开设课程分文、实两科。文科包括修身、教育学、英语、历史等。实科包括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地理、写字、美术、体育等。

在教学形式上,采取集体上课、分班讨论、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其效果比私塾死记硬背的方法先进很多。

宣统元年(1909年)秋,奉学台之命,改名为项城县中学堂,学制四年,隶属陈州府。当年录取新生400名,并增设养蚕、染织等专业和日语班,成为一所综合性中学堂。至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学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

1912年3月,张镇芳任河南都督。到任后,首先关心河南教育事业,支持教育家林伯襄在清代原河南贡院旧址成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1923年,冯玉祥在其基础上扩建为中州大学。1927年,又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首次命名为河南大学。1942年,在于右任等人的支持下,改为国立河南大学,于右任亲笔题写校名。以上都是张镇芳为家乡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

张镇芳痴迷于所好,不惜身家,可敬!

据史书记载,明朝公安派之首袁宏道的祖父,是乡里首富,嘉靖年间出现大饥荒,袁家慷慨周济灾民,遂至衰落。至其父辈,已为乡里一般门户。倾尽家产,惠济乡民,为世人称道。

张镇芳祖父张致远,父亲张瑞祯,都是乐善好施之士。咸丰同治时,社会动乱,盗贼蜂起。张致远捐资修城筑寨,又购置火枪固守,保乡里平安,并捐银千两助修县学。

张瑞祯时,粤匪流窜,攻城掠地。豫东邑城岌岌可危,他和诸绅守城划策,赖以保全。他又捐资助工,修张庄及张大庄寨;每逢灾年,便开仓救济难民,仓中粮米罄尽,钱花光了,就卖地补空。

张镇芳捐资办学,捐资续修县志,救济灾民,钱不够用,从老家闫楼支取,家中没钱了,就卖地。据老辈人讲,张镇芳寓居天津之时,老家的土地已卖去大半,剩余的土地,已为数不多。

张镇芳捐资办学,为强国培育新人,其心系祖国、造福乡里的善举,对后世影响极大,家乡有识之士,争相效仿。

刘新庄小学堂

张镇芳姑表兄弟江北提督刘永庆,也是个乐善好施之士。1902年,刘永庆为修寨防匪,慨然卖掉家中600多亩地,支持家乡修寨。后来,在张镇芳捐资办学的影响下,刘永庆捐出老家房屋30多间,并出资创办了刘新庄小学堂 ,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民乐道。

项城县女子学堂

1920年秋,项城西街士绅夏灿五(人称夏老灿),在其子夏景韩(北洋优资师范毕业,时任郾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该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漯河女子师范学校。)的支持下,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又央得豪门贞女高三姑娘和县劝学所所长王学周的支持,在项城东大街高家祠堂,创办了项城县女子学堂。

学堂有学生30多人,年龄大者十三四岁,小者七八岁。除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之外,又增设国语、算术、修身、习字、体操、唱歌及劳作等科目。由夏老先生、高三姑娘、陈先生任教。夏先生义务执教,不享薪水,学生免费入学。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口号震天,颇有新女性气魄。然而好景不长,社会上流言蜚语及恶势力齐向学校袭来,说夏老灿不正经。夏老先生为人正派,一气之下便停止教学。

时隔数月,夏老灿的世交好友袁良臣(袁老赞)挺身而出,捐钱捐物,大力支持夏老灿开办女子学堂。于是,在南小街(旧县府前街)袁老赞的诚宅门前,毅然挂起了项城县女子学堂的校牌,学生复课。袁老赞捐资奔波,精诚所至,县商会、四街民众和士绅,纷纷为办学捐款献计,先后聘请女教席罗山县罗某、汝南县万某及本县王营村刘月梅女士执教。

随着学生的增多,1921年秋,学校迁往旧县府东路“财委会” 后院。1923年春,经县劝学所决定,与县高小合并,更名为项城县第一小学校 。女子学堂虽然只办了两年多,但学堂办得秩序井然,颇有生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其精神为世人敬仰。

丰村庙牌三官庙两级小学

张镇芳之姑,淮阳鲁台鲁张氏,于1924年2月,捐银两千两,创办丰村庙牌三官庙两级小学。

田老家谷河中学

田老家谷河中学是由抗日名将田镇南将军于1942年捐资创办,交其夫人管理的一处私立初级中学。学校设在田氏宗祠里,共有4个班100多人。校长石志仁(地下党员),教师大多是从敌占区逃亡过来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主要靠祠堂公田收租与学生交的学费(每人每学期40斤小麦),不足部分由田镇南资助。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利用黑板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意义。由于石志仁是地下党员,后来便在学校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并发展了田维精、邓同云、张林宇3位同学为共产党员。学校为强国培育新人,致誉乡里,可敬可佩。

项城县抗建中学

项城孙店崔寨人崔子昂,于1941年春,辞去县民教馆馆长兼项城简报编辑的职务,在老县城文昌宫,毅然创办了抗建中学,并卖掉了家中仅有的25亩地,作为办学基金,又广增校田,以补助学校经费。其宗旨是:培养人才、抗战建国,以拯救国家的危亡。他自任校长,聘请的教师有临泉人陈品三、西平人董国昌、汝南人任龙,另有地下党员程祖汉等人。

他亲自拟订《学生守则》《读书十要》及《告抗建同学书》。从1941年至1946年,每年春秋两季开班,5年招收学生10届20班,毕业学生1000余人,为社会和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可喜可贺。

后年湾私立小学

1941年春,秣陵镇后年湾人杨雪堂,在后年湾家中,腾出自己的旧草房10多间,毅然办起了后年湾私立小学 ,并聘请了前年湾人杨家骏、杨家政,秣陵镇人邓同善、韩同义担任教师,他自任校长。后来,经秣陵镇镇长介绍,又来了李凤楼、李怀珠两位教师(两位皆是地下党员)。根据领导意见,李凤楼当了校长。为解决教室少、学生多的问题,后来直接办成了复式班。

学校除开设文化课之外,另请本地武术教师刘纯信、刘纯银教体育。学生每人各制一根“童子军棒” ,每天上操、上体育课时进行训练。学生放学,列队出校门,肩扛“童子军棒” ,喊着口号,唱着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俨然军校的学生一般。

学校的另一个特点是,农闲时,每天晚上在教室教年轻人学文化、唱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46年年底,李凤楼和李怀珠被人出卖,二人被学校送走,学校因此停办。

后年湾私立小学虽只办了五六年的时间,但据后来统计,为社会为乡里培养了一批教师和基层干部,誉满乡里,为人乐道。

笔者认为,这些人步张镇芳后尘,心系祖国,为强国培育新人,为善乡里,造福人民,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其精神值得弘扬和学习。

要闻推荐

全市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习近平出席第二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楼阳生:强化创新驱动 强化产业支撑 建设对外开放桥头

张建慧: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 让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