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芳妹夫杨悦善
杨悦善字亭云,“汝阳廪生”,是张镇芳的妹夫、张伯驹的姑夫。1866年生于汝宁府前年湾,光绪十一年(1885年)从前年湾迁至秣陵镇西北大凡庄。其间,还有一段故事。杨公祖上出身贫寒,种本县大户张瑞祯家的土地,到父辈时家境向好,让三子悦善读书。杨公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刻苦好学,同时侪辈鲜莫能及。张老夫子爱其才隽,遂将大女儿许配其为妻。成婚时,老夫子悯婿贫,把县城西北大凡庄一百二十亩地、一房丫头、一处庄园送作陪嫁。婚后夫妇恩爱,自耕自种,读书课子,日渐小康。
杨公共有七子,妻张氏生二子。长子杨可栋,字干民,毕业于北洋大学,其舅父张镇芳在河南任都督时,他任民政科长,后调任安徽禁烟局长。次子杨可权,字仲恒,毕业于北洋警备学堂,曾任天津铁路局南北段稽查长。杨公后纳一妾,生五子。
杨公为人谦和忠厚,乐于助人,左邻右舍凡困难之户都得到过他的接济,好善之名远播乡里。某年春节前的一个早上,家中管事找到杨公说:“昨天夜里,库房门被撬,少了一袋麦子,由于袋子烂了,麦子撒的随处可见,顺着撒的麦子找到了偷麦的人家,是否把麦子追回?”
杨公说:“不用追了,乡邻乡亲,过年困难,没办法。你再捆一捆柴,送他家去,问他过年还缺啥不缺。”管事如言照办。邻居面红耳赤,忙将麦子背回,跪在地上连赔不是。杨公忙将邻居扶起,再三安慰说:“别这样,麦子和柴都送给你,快过年了,回家把麦磨成面,和老婆孩子吃顿饱饭。”还说:“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以后再有困难,过来说一声,我让家人给你办。”邻居满眼含泪,千恩万谢背着麦子回家了。此事一直在乡里流传,村邻都说杨悦善善德感人。
杨公无意功名,淡泊仕途。晚习岐黄之术,熟读《金匮要略》《伤寒论》《王叔和脉诀》《黄帝内经·素问》等医学典籍。精研医理,深谙医道,颇有体会,医术大进,尤长于疑难杂症,并医病施方,惠及乡邻。
某日来位男士,因下焦(裆)病虫,虫似虱子,头尖朝里,将皮肤钻了不少洞,状似蜂窝,鲜血淋漓,疼痛难忍,苦不堪言。而且此虫繁衍很快,捉之不尽。病人让杨公诊脉开方。杨公诊视良久,说:“据脉象看似疼痛之症,部位应在下焦,中医重望、闻、问、切,您还是说说病情吧,说明白了才好开方用药。”病人欲言又止,不好意思说。经杨公再三开导,才说出实情:“得病已久,多方医治,并无好转。听说先生医术高明,特来求医。”
杨公遂为其开了一味药,并嘱咐:“去药店买回,用清水煮沸,擦洗患处,洗两三次即可痊愈。”病人似信非信,拿起药方走了。几天后,病人携带两样土产面谢杨公,问:“您老开的啥药,咋恁灵。”杨公微笑着说:“一味药,硫苦。”并为其讲了病理,治则及药理。似此为周围百姓祛除病苦之事还有很多,因笔者只是听上辈人讲述,没有见诸记载和笔录,实不敢妄言。
杨公施方医病,义务行医,悬壶以济乡邻。因其治病有方,问医者甚众,虽费神力,公乃乐此不疲,方圆十数里,深获百姓称颂。
杨公学养深厚,在诗词和医学方面均有著述,因岁月动荡,惜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