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百年桑梓竟何求

时间:2023-09-11 10:20:44 来源:周口日报

——李梦阳与扶沟之考述

李梦阳(1473年~1530年)作为明代中叶最有影响力的诗文大家之一,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以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旗,力倡复古之风,影响巨大,名重天下,俨然成为明代中期文坛的执牛耳者。《明史》载“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可见其文学成就之一斑。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以李梦阳为该县的文化名片之一,李梦阳也视扶沟为其故里,两者情意拳拳,然而时过境迁,就李梦阳和扶沟的很多历史问题,需要我们去梳理考证,以证今人之视听,而甄坊传之谬误。

关于李梦阳的祖上,他曾在所撰的《大传》中专门记述自己的家族履历,他说:“呜呼!我李冒王氏者盖三世矣,至我先大夫而始复李姓。”李梦阳的曾祖父叫李恩,原本世居于扶沟县韭园镇大岗村,因为生计困难,不得已入赘到同乡王聚家,做了上门女婿,改名为王恩。王聚本为军户,也就是世袭的职业军人。军户必须根据国家需要而流转,一声令下就得奔赴卫所,于是王恩跟随王聚从军,先是到了山西的蒲州,后来又到了甘肃庆阳的花马池。不久,王恩因作战而牺牲,其妻改嫁,遗留二子由王聚抚养,长子曰王忠,次子曰王敬。王忠年少从商,王敬继承父业,也入了军籍。王忠后遭人陷害,含冤死于狱中,遗下三子,长子王刚,次子王庆,三子王正。王正成年后从文为儒生,娶妻高氏,立意要改回本姓,遂更姓为李正。李正亦育有三子,长子曰孟和,三子曰孟章,二子即是李梦阳。所以,李梦阳21岁中举、22岁中进士时,国子监题名碑书为“庆阳籍扶沟人”,盖因于此。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李正被授予封丘温和王府教授,李梦阳跟随其父来到开封,从河南解元李源学习《毛诗》,由于天资过人,被誉为小才子。明弘治五年(1492年),李梦阳夜闯长安乡试考场,见考场门已关闭,大呼:“场无解元,何为闭也?”被放入场,后果然夺得陕西乡试第一,其才情锋芒,于此毕露。他次年入京会试,中第二甲二十七名,被授予户部主事,正值春风得意之时,突遭母丧,回乡丁忧三年,服满,被授命监税三关招商,正式走上了仕途,也开始了他传奇的人生。

李梦阳一生曾经五次入狱,皆是命悬一线,生死在须臾,却都能化险为夷,不能不说富有传奇色彩。第一次入狱因其监税三关招商,负责榆河驿粮仓,见边储匮乏,官商勾结严重,偷税漏税成风,决意明法禁令,查处贪腐,但很快就遭到构陷而入狱。他在狱中上书自辩,不屈不挠,终于洗脱诬陷,无罪开释。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梦阳上书皇帝,直陈时弊,言朝廷“二病、三害、六渐”之政,文末公然弹劾外戚寿宁侯张鹤龄、张延龄兄弟,言其“招徕无赖,图利害民,其势之嚣张如添翼之虎”。张氏兄弟为明孝宗朱祐樘张皇后的兄弟,李梦阳此举被指为诽谤国母罪,论罪当斩,由于明孝宗的袒护和大臣刘大夏等人的求情,才得以赦免。李梦阳出狱后路遇寿宁侯张鹤龄,“詈之,击以马箠,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一时他的快意之举、耿介之行成为京城士林之荣。明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朱厚照任用阉党,太监刘瑾掌握朝政,朝中士大夫为之切齿,李梦阳代替户部尚书韩文起草《代劾宦官状疏》,未成而事泄,李梦阳被免职,回到开封。但刘瑾恨其入骨,又罗织罪名,把李梦阳下锦衣卫大狱,危在旦夕。此时,“前七子”之一的康海刚中状元,又和刘瑾是同乡,刘瑾欲招揽其为己用,康海与之虚与委蛇,久不入彀。李梦阳于危机之时,在狱中传出一纸与康海,只有四字“对山(康海字)救我”。康海连夜拜谒刘瑾。第二日,李梦阳出狱,又逃过一劫。后刘瑾伏诛,李梦阳被授为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上任不久,因其学生与淮王府校尉发生争执,鞭挞校尉,遭到淮王弹劾。其又与处理此案的巡按御史江万实发生矛盾,两人相互攻讦,弹劾对方,李梦阳被下狱。幸亏重臣杨一清过问此案,他才能第四次化险为夷。遭遇这场风波后,他已经无心仕途,决意返回开封隐居。明嘉靖元年(1522年),李梦阳在离开官场数年后,忽然遭到御史周宣的弹劾,言其为宁王朱宸濠党羽,因为在江西之时,宁王欲拜李梦阳为诗文之师,并求其作文《阳春书院记》,又差人到开封求其诗文,送《周易》一部、龙挂香一百支。于是,李梦阳又一次被捕入京,多亏首辅杨廷和与刑部尚书林俊从中斡旋,使其又一次全身而退。

纵观李梦阳的一生,从步入仕途到最后被“开除仕籍”,五次入狱又五次出狱,可谓一波三折,穷尽仕途之险恶,但他始终耿介如一、坚质浩气,足为士林楷则。其不折不挠,风骨凛然,更见文人傲骨。其晚年隐居开封,以诗文自娱,不问世事,然而文名日盛,海内咸宗。《明史》云:“梦阳既家居,益跅弛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

有明一朝,扶沟一直属于开封辖地,两地相去不远,在开封期间,李梦阳曾多次返回扶沟,并写下了许多相关的诗文作品。如在春天,他回到扶沟,与友人相聚,写诗说:“三月到扶亭,扶亭春正好。绿水带烟城,林花白皓皓。况与会心人,衔杯坐芳草。微言时剖晰,幽意恣探讨。风来落英满,醉卧不须扫。”(《饮张氏芳园会诸君子》)在此次宴饮尽欢之后,他又一次来到张氏园,写诗说:“莫道园林春事稀,重来尚见一花飞。叶心梅实垂垂结,树底山蜂款款归。百罚酒杯真不厌,故乡风景旧多违。浊河清济天波远,更上高城眺落晖。”(《再游张氏园》)诗中“故乡风景旧多违”一句,应见其对扶沟的款款深情。暮秋之时,他回到扶沟,写诗道:“霜落扶沟雨暮秋,远人翻作故园游。天低旷野沙扶树,月滉高城水近楼。千里关河今一到,百年桑梓竟何求。画堂银烛亲朋酒,车马何妨数日留。”(《还扶沟》)游子归来,倏忽已是百年,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霜落水清,乡情殷殷,可见李梦阳此时的温暖心情。李梦阳在《上梁文》里称赞扶沟“里仁为美,昼锦称荣。伊兹礼乐之区,是我桑梓之域。廿年登路,慨南北东西;百载还乡,赖鬼神天地”。明正德元年(1506年),他在为扶沟写的《创修真武庙碑文》中也说“扶沟为中州之巨邑”。惊鸿一瞥,文字瑰丽,终其一生,李梦阳也是将扶沟视作自己的桑梓之地,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李梦阳病逝于开封,归葬于钧州大阳山,扶沟人为其立衣冠冢,并入祀乡贤祠。到了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河南学政鲍桂星特意为其修建了祠堂,并勒碑为记:“李空同先生崛起明弘、德间,以气节文章雄视一代……乙丑冬,奉敕来视学按部扶沟,求先生后不获,询祠宇亦无有,为之怃然……祠在城西南隅空同巷,西接大程书院,横十步,纵十七步三尺,地狭,仅建堂三楹云。”

异代萧条,风流云散。怅望千秋,斯人不见。扶沟与李梦阳,李梦阳与扶沟,一如其诗所感喟“百年桑梓竟何求”。

要闻推荐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习近平:强化使命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

习近平: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

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