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张伯驹笔下的谭鑫培

时间:2023-09-18 10:21:16 来源:周口日报

著名学者吴祖光说:“《红毹纪梦诗注》以七言绝句一百七十七首抒写作者一生中参与京剧活动的往事,从看戏、学戏到演戏、论戏,记剧坛掌故、剧人动态,兼及社会风貌,每首诗后都附有或详或简的注释。诗既明白晓畅,文亦清新可读。对京剧历史及民情风俗的演变自有研究参考的价值。”《红毹纪梦诗注》所录张伯驹的诗作,明白晓畅、雅俗共赏,诗的注文,或详或简、清新可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京剧历史及民情风俗演变的重要参考书。

《红毹纪梦诗注》中,张伯驹笔下的戏曲艺人形象,各有其面目,各有其声口,各有其姿态,各有其做派,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张伯驹笔下的谭鑫培,尤其引人注目。

张伯驹诗云:“宫廷供奉不寻常,几得人间看一场?演出欲求谭贝勒,请安需要那中堂。”诗中的“谭贝勒”,即指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那中堂”则指清末尚书那桐。谭鑫培因为供奉内廷,专为皇家演戏,因而很少外间演出。而那桐最嗜谭戏,有一次邀请谭鑫培吃饭,求其外间演戏。谭鑫培说:“中堂要鑫培演戏,须中堂向我请安。”谭鑫培的本意是婉拒那桐,因为那时大臣只能向贝勒、郡王、亲王等行请安之礼,自己仅仅是一名艺人,那桐是绝对不会给自己请安的。没想到的是,那桐闻听此言,竟然真的给谭鑫培请安,谭鑫培也是一诺千金,在外间演戏一场。这一典故一时传为笑谈,谭鑫培也由此得了“谭贝勒”之雅号。

谭鑫培(1847年~1917年),京剧谭派的创立者,工老生,有“伶界大王”之赞誉,梨园行亦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因此,谭鑫培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梅兰芳曾说:“我认为谭鑫培、杨小楼的表演显示着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张伯驹诗云:“胜朝忍复梦升平,每念慈恩涕泪零。惟有传人余范秀,亲承说戏失街亭。”

1917年,谭鑫培年逾古稀,居家不再演出。恰逢广西督军陆荣廷来京,政府强迫谭鑫培为之演戏,无奈之下,谭鑫培只好演了一出《洪羊洞》。谁知陆荣廷行伍出身,根本不懂得欣赏,仅少坐一会儿就跑去打麻将了。“但谭演后归家即病,旋逝世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艺术是需要懂得欣赏之人的,而知音难觅,明珠暗投,这是艺人最大的不幸啊。同时,像“谭贝勒”这样的名角,尚且被当时的政府强迫演戏,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想见那个时代艺人的遭遇何其不幸,令人唏嘘。

谭鑫培还有一规矩,即“向不收弟子”。余叔岩专学谭戏,后请托当时的庶务司司长说项,才得以拜谭鑫培为师,而且深得谭戏之精髓,人云:“民元以来,须生杰材,层出不鲜,而真能传谭氏之衣钵者,亦唯叔岩一人而已。”谭鑫培的这一规矩虽然被打破了,但他也仅仅教余叔岩《失街亭》一剧而已,“惟有传人余范秀,亲承说戏失街亭”。余叔岩十分感激谭鑫培,因为谭鑫培字英秀,余叔岩即以“范秀”名其轩,“以秀为范”,可见余叔岩为人之重情。

谭鑫培只教亲属,不传外人,“向不收弟子”的后果就是,谭鑫培的很多绝活儿就此成为绝响,后不为继。“父子祖孙语绝伦,心传口授只劳神。栽花有意花难发,枉恨余三是继人。”谭鑫培一生不收弟子,一心刻意栽培其子谭小培,盼其成名。无奈“栽花有意花难发”,谭小培缺乏资质,不能心领神会,故而一直无法学到谭鑫培之艺术精髓,一生演戏平平,“心传口授只劳神”,空费了谭鑫培望子成龙的满腔热望。“纷纷大雪走南天,飘荡神魂见八仙。唱法平常身段少,乘龙虽是岂真传?”谭鑫培的乘龙快婿王佑宸,以演《南天门》著名,虽然嗓音甚甜,但唱法不精彩,身段、武工亦皆不见长,“乘龙虽是岂真传”又如何呢?“虽为谭氏佳客,实未得谭氏之艺也”。

要闻推荐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习近平:强化使命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

习近平: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

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