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集镇:“巧媳妇”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商水县练集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本、富民之基,大力发展以“巧媳妇”工程为主的渔网编织、毛发加工、变蛋加工、麻袋回收、手机回收五大扶贫支柱产业,带动群众就业140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群众630人,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统筹安排布局,培育主导产业。该镇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一是建立杨庄新型物流园区。该园区占地500亩,集渔网网坠加工、渔网编织、电商、物流于一体,拉长做强了全镇渔网产业链条,进一步把练集打造成为特色渔网小镇。目前,已有红雷渔具、渔阳渔业等多家企业落户园区。二是“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形成以朱集、王寨、耿楼、刘楼等村为中心的葡萄、草莓、蔬菜种植带;以闫桥、耿楼、练集等村为中心的变蛋加工带;以周楼、马庄等村为中心的麻袋回收加工带。三是加快河沿村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延展渔网加工业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镇拥有渔网加工专业村9个、规模以上渔网加工厂181家,吸收镇内从业人员10439人,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不仅占领全国淡水湖泊渔网编织市场,而且出口俄罗斯、乌克兰、菲律宾等国家;发展毛发加工企业和加工点45个,仅从事毛发回收的人员就达2000人;有麻袋加工厂34家,吸纳933人就业,年产值3040万元。旧手机回收、门业等行业也成一定规模,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实现“村村有企业、户户有项目”。
突出产业带贫,形成叠加效应。在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镇今年拿出40余万元专项资金,选择有根基、有活力、扶贫效果好的企业,实施产业奖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真正让企业成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干细胞”,实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双赢。每年还开展“创业之星”“扶贫之星”和“脱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在带贫模式上,该镇创新推行扶贫产业基地带贫、本土企业就业带贫、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带贫、来料加工带贫等7种扶贫带贫模式,推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让贫困群众不出村就挣钱,在家门口就端稳“饭碗”。同时,以扶贫资金、小额贴息贷款入股扶贫企业、合作社,每年返给贫困户分红股金,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享有3个或3个以上的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成为土地流转领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分股金、打工挣薪金的“三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