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专题 > 脱贫攻坚专题 > 上级信息

淮河滩上脱贫攻坚排头兵

时间:2019-07-04 09:31:13 来源:河南日报

“种粳稻,搞养殖,一水两用得双赢;不离乡,不离土,一田双收小康路。”6月中旬,夏忙季节,淮河滩上正忙着插秧放鳅的农民们,一说起淮滨县佳品稻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勤来,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3月,固城乡大吴岗村农民张明勤有了一个新职务,成了淮滨县贡仓香米优质水稻产业联盟科技指导部部长,负责在全县推广“稻渔共养”新模式。5月,张明勤光荣地被表彰为河南省劳动模范,戴上了金灿灿的奖章。

返乡种粮当模范

2010年,远走东北租地种粮近20年的张明勤,听说家乡正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搞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他二话不说领着一家人回家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富民家庭农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明勤凭着多年种粮经验,指导入社农民对土地深耕平整,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仅水稻亩产就达到1200至1300斤。他家也靠着种粮,年收入超过200万元。2012年,张明勤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种粮大户”。

“俺村土质不好,以往种地完全靠天收,人们宁可出去打工也不种地,土地撂荒没人种。老张带回了科学种田新方法,贫瘠田变成了‘聚宝盆’,粮食产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张明勤带给乡亲们的好处,大吴岗村贫困户吴国强由衷地赞叹说。

科技种粮促高产

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张明勤明白,粮食要高产,科技是保障。他率先实施秸秆还田,改善淮河滩涂沙壤土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肥力,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还实现节本增效。

张明勤更是个深谙市场的“精明人”,他紧盯市场需求,引进品质好口感佳的稻米新品种,把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请来手把手地教学,逐渐成长为粮食种植的行家里手。

“搞规模种粮,要靠农机来帮忙。新农民要善于运用高科技,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这话张明勤常挂在嘴边。

他先后购进大型农用机械24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经营水平,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泡种到收割,张老师讲得细致入微。有什么困惑还来现场指导。”在优质水稻种植培训会上,三空桥乡贾坡村贫困户贾仕锋感慨地说。

生态种养勇争先

2016年4月,张明勤开始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在淮滨率先实施“稻渔共养”。

“鱼鳖虾蟹能够清除稻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生态养殖,水产品好销售,种出的稻米受欢迎,还省了农药化肥钱。”张明勤这样算了一笔账。

经过试种,张明勤总结出“稻渔共养”具有“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的突出优势,他很快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注册了“佳品稻渔”商标,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稻渔共养”。

如今,张明勤的泥鳅孵化基地每年可育苗2亿尾,育秧基地可供5000亩田秧苗栽植。他们基地出产的稻米还通过了国家级产品品质检测,正在申办绿色无公害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率先致富的张明勤没有忘记穷乡亲,他通过流转土地、劳动聘用、合作社分红、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带动39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县里支持下,张明勤成了“淮滨县贡仓香米优质水稻产业联盟”科技指导部负责人,“稻渔共养”模式在全县11个乡镇遍地开花,种养总面积近万亩,上千户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稻渔共养’效果很不错,他引种的香米稻抗倒伏、口感好,市场上每斤卖6元还供不应求。我们今年预定了2000吨,秋天水稻一收割,就派车来拉。”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享共治促进工程办公室联络办主任林国军赞赏说,“我们打算在淮滨建立一个2万亩的种养基地,帮助淮滨大力发展生态种养,形成优势产业。”

在张明勤的带领下,淮滨“稻渔共养”产业,正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朝阳产业。

要闻推荐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出席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

刘继标督导调研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整改情况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