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精准施策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沈丘围绕脱贫找“思路”,围绕产业找“门路”,围绕增收找“出路”,健全完善了一整套产业扶贫机制,全力打好产业脱贫这场硬仗。
在沈丘县,很多贫困村的群众就像去自家自留地一样,非常方便的去工厂上班,因为这些工厂呢,就建在自家的大门口,他们称它为扶贫车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无法外出就业而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沈丘县创新性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引导县产业集聚区内服装加工、电子组装、户外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贫困村规划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沈丘县刘湾镇大陈庄村永盛服装厂的扶贫车间,在这里上班的贫困户就有600多人。
村民王小丽说:“我们家离这挺近的,骑自行车三四分钟就可以到了,家里有小孩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在这上班,每天中午可以回家给小孩做饭,照顾老人,照顾家里,一个月能拿三千多块钱。”
截至目前,沈丘依靠“扶贫车间”已经带动5000多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群众1500多人,月收入1500元至3000元不等。
沈丘县扶贫办主任张宗智说:“目前沈丘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扶贫车间有74个,根据需求,还有106个扶贫车间正在建设当中,建成之后,将持续引导服装加工、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这里转移,有望带动近万名群众增收。”
而对于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沈丘县认真落实上级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县级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帮扶力度,提升脱贫效果。在沈丘县纸店镇潘董庄村,针对贫困户的到户增收项目是湖羊养殖,不过,沈丘县财政按每户5000元的标准直接向村里的强农养殖合作社支付购羊资金,不再直接发给贫困户个人。
村支书张友田介绍说,“当时村里召开了贫困户会议,贫困户一致认为有的没有劳动能力,委托了强农养殖合作社统一饲养。”
合作社统一饲养,贫困户到户增收资金直接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贫困户不承担经营风险,但有固定分红。贫困户张东杰身患重病,没有劳动能力,但“合作社+扶贫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能保障了他的基本收入。
张东杰说,“我现在有病,没法自己去养,集体给俺养好,养好之后到年底分红。”
而在潘董庄村养殖合作社的不远处,一台6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已经开始发电,该项目由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投资建设,发来的电以每度0.98元的价格卖给国家电网,收益将分配给村里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
村支书张友田表示,“一年6万块钱,可以分给20个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分到2000到3000块钱左右。”
据村支书介绍,养殖合作社、光伏发电站以及村里的一间扶贫车间,加上低保兜底等政策,潘董庄村实现了顺利脱贫。
为了让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沈丘县相继出台了《关于金融扶贫贷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脱贫攻坚民政兜底实施方案》等县级扶贫政策;印制了扶贫政策明白卡,包括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11大类43小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建立15个专项扶贫政策落实责任组,推动扶贫政策落实到人。同时,投入驻村帮扶科级干部1000余人,参与帮扶干部11000余人,加上乡村干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突破20000人,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通过“绣花”的功夫,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推进,提升了脱贫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沈丘县圆满完成了2017年年底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