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区:凝心聚力创建5A级景区 助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清香荷韵、火树银花……近日,在淮阳区伏羲文化广场,近百架无人机组成的空中方队,以天为幕,开启一场令人惊叹的“空中大秀”。当夜空中呈现一朵由无人机组成的荷花造型时,现场观众不由发出“太震撼了”的感叹。
这场无人机表演,只是以“荷香周口 和美中国”为主题的“2022周口·淮阳文化旅游消费季”中的一项活动。此外,光影秀、国家非遗项目“打铁花”表演、荷花主题汉服表演、中小学生集体国风操表演……一场场精彩活动精彩亮相,助推淮阳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自“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淮阳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以创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和“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战略,全面叫响“羲皇故都·水城淮阳”品牌,着力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坚持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
围绕打造“中华朝祖圣地”“中国休闲福地”“国学文化源地”三张名片的发展思路,淮阳区坚持文旅突破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把淮阳建设成河南一流、中原出彩、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实现“一天看不完、两天有景看、三天不想走,白天有地方看、晚上有地方玩”文化旅游城的总体目标。该区先后出台《淮阳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纲要》《周口市淮阳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淮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中华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区总体规划》等,站位全局,勾勒了文旅融合发展施工图,为实现全区文旅联动、错位互补,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
淮阳区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旅游环境。该区通过加快太昊陵景区数字化设施改造提升,建设智慧服务设施平台,完成了太昊陵景区视频监控全覆盖、WIFI全覆盖、门票扫码入园、电子导游讲解、LED大型数字信息发布屏等设施建设;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充分深挖淮阳地域特色,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前瞻性布局,高标准打造龙湖·苏花园、周口市游客集散中心、精品荷花苑、葫芦岛等一批项目,提高旅游区整体硬件水平;推进龙湖湿地生态治理,加快实施总投资12.04亿元的龙湖湿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龙湖湿地生态环境。
同时,该区通过加快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打造整洁、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目前,“显陵透湖”目标已初步实现,景区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擦亮文化品牌
淮阳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淮阳文旅贺新春 沿黄非遗拜大年”“匠心传承 云赏非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宣传沿黄九省非遗宏大能量,弘扬根亲文化巨大力量,让寻根问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能近距离欣赏独具魅力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上古遗风。
该区大力塑造“周口荷花”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以淮阳荷花为代表的“周口荷花”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省“五朵金花”协作体作用,通过举办“周口·淮阳荷花节暨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力争成为继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后,又一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花卉品牌和节庆活动。
该区依托“太昊陵”“平粮台城址”“弦歌台”等国保单位和“七台八景”、时庄遗址等,推出中华文明探源研学游线,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演艺旅游,鼓励发展夜游经济、文艺演出、餐饮娱乐等,擦亮“羲皇故都”文化品牌。
发掘重要遗址资源,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为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圈,淮阳区积极推进平粮台古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谋划实施总投资16亿元的平粮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涵盖平粮台古城遗址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有博物馆、游客中心、停车场、遗址本体展示和遗址环境整治等,建成后将展示龙山文化时期的“方正之城”,充分证明中原地区具有方正的布局、严整规划的房屋、完整中轴干道对称的格局和完备的排水系统,为人们揭开数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面纱。
该区主动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时庄遗址“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粮仓城”定位,做好夏文化遗址调查研究,谋划实施总投资2.9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58.1亩的时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项目包含改造遗址博物馆、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文化广场服务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对研究夏文化、认识早期夏王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该区谋划实施总投资4.5亿元、规划面积4.25万平方米的淮阳博物馆项目,集中保护展示淮阳出土文物,布设淮阳通史陈列,开设若干专题陈列,传承展示非遗文化,多维度展示淮阳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促进淮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淮阳的金名片和城市会客厅,届时4万多件文物将走出库房、走进展馆,产学研一体的文物保护开发体系将逐步建立。